TOP

走进重症医学科:生命最后的“守护神”在哪里?

2024-05-15 13: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重症医学科(ICU)总是带着一层神秘色彩。它是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也是诞生奇迹最多的地方。当患者的生命体征濒临崩溃,当普通病房的治疗手段无力回天,重症医学科就成了最后的希望。这个被称为“生命守护神”的地方,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重症医学科:不是“终点站”,而是“战场”

很多人误以为重症医学科是生命的“终点站”,其实这里更像一个与死神赛跑的“战场”。它的核心任务不是等待结局,而是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密集的监护,为危重症患者争取恢复的时间。

从定义来说,重症医学科是收治各类急性、可逆性、危及生命疾病的专业科室。这里的患者往往有多器官功能障碍,比如严重感染引发的脓毒症、大面积脑梗死、急性心梗、严重创伤等。他们的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可能每分钟都在发生变化——血压骤降、呼吸骤停、心率紊乱,任何一个微小的异常都可能致命。

为了应对这种瞬息万变的情况,重症医学科的配置堪称“顶配”。每张病床周围都围绕着各种精密仪器:呼吸机帮助患者呼吸,监护仪实时显示心率、血压、血氧等数据,血液净化设备(人工肾)替代受损的肾脏功能,还有能精准调控体温的降温仪……这些仪器就像医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能捕捉到人体最细微的生理变化。

更关键的是,这里的医护人员处于“全天候作战”状态。不同于普通病房的轮班制,重症医学科的患者需要24小时不间断监护。医生和护士会定时记录生命体征,调整药物剂量,甚至根据每小时的尿量计算液体平衡。对他们来说,深夜里的一次血压波动、凌晨时的一次呼吸频率变化,都可能是需要立刻处理的“警报”。

二、“守护神”的武器:科技与经验的双重铠甲

重症医学科之所以能成为生命的最后防线,离不开两类“武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护人员的实战经验。

在技术层面,机械通气是拯救呼吸衰竭患者的“利器”。当患者无法自主呼吸时,呼吸机可以通过气管插管将氧气送入肺部,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呼吸频率、潮气量等参数,就像给衰竭的肺“搭了一副脚手架”,既能减轻肺部负担,又能维持氧气供应。对于一些严重肺部感染的患者,甚至会用到“体外膜肺氧合(ECMO)”——一种能暂时替代心肺功能的技术,被称为“人工心肺机”,曾在新冠疫情中拯救了许多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血液净化技术则是肾脏和肝脏的“临时替代者”。当肾脏无法排出体内毒素时,血液透析机能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当肝脏衰竭导致毒素蓄积时,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以帮助清除毒素,为肝脏修复争取时间。这些技术就像在人体内部搭建了一个“临时净化工厂”,让受损的器官得以喘息。

但技术只是工具,真正决定治疗效果的还是医护人员的经验。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需要具备“全局思维”——比如一个因肺炎引发脓毒症的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损伤和低血压,医生不能只盯着肺部感染,还要考虑如何平衡抗感染、维持血压和保护肾功能,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

护士的作用同样不可替代。他们是患者的“第一观察者”,能通过细微的变化判断病情——比如患者皮肤湿度的改变可能提示循环问题,瞳孔大小的变化可能反映脑部情况。有经验的护士甚至能在仪器报警前,就察觉到患者的异常。

三、看不见的“守护”: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重症医学科的守护,往往藏在看不见的细节里。这里的治疗不仅要维持生命体征,更要关注患者的每一个生理需求,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动作。

为了预防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护士会每两小时给患者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和肺部感染;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每天会进行口腔护理,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即使是昏迷的患者,医护人员也会定时进行肢体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血栓形成。这些看似琐碎的操作,却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疼痛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很多人以为重症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就不会感到疼痛,但实际上,手术切口、插管、吸痰等操作都会带来剧烈疼痛。医护人员会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减轻患者的痛苦——比如合理使用镇痛镇静药物,既让患者舒适,又不影响病情观察;对于清醒患者,会通过手势、写字板等方式沟通,了解他们的感受。

更让人动容的是对患者尊严的维护。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医护人员也会尽量保留患者的尊严:给患者盖好被子,清理分泌物时动作轻柔,在进行有创操作前轻声告知(即使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这些细节或许无法直接治疗疾病,却能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温暖。

四、家属的“桥梁”:在希望与现实间搭建通道

重症医学科的大门,对家属来说往往是“沉重”的。由于感染控制的需要,家属通常不能随时探视,只能通过短暂的视频或窗口探望了解情况,这种距离感让他们更加焦虑。而医护人员,就成了连接患者与家属的“桥梁”。

每天的“病情沟通会”是家属了解情况的重要时刻。医生会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患者的病情:“今天呼吸机参数下调了,说明肺部功能在好转”“肾功能指标有改善,血液净化的时间可以缩短”……这些具体的信息,能让家属在焦虑中找到方向。

但沟通也意味着要传递坏消息。当治疗效果不佳时,医生需要用同理心安抚家属,同时客观说明病情。这种“温柔的坚定”是重症医学科医生的必修课——既要尊重家属的情感,又要帮助他们做出理性的决策。

有时,家属的信任能创造奇迹。曾有一位脑外伤患者,在重症医学科昏迷了三周,家属始终没有放弃。医护人员一边用药物维持脑功能,一边通过声音刺激(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家属的录音)促进苏醒。第四周时,患者终于有了微弱的反应,最终逐步康复。这样的案例告诉我们,家属的坚持与医护人员的努力同样重要。

五、“守护神”的代价:他们也在负重前行

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被称为“生命的守护神”,但这份职业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生死边缘的挣扎,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无数个关键决策,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长期的高压工作让他们大多有“职业病”:医生常常因为连续手术或抢救而错过饭点,护士因为频繁巡视而静脉曲张。更重的是心理负担——当尽力抢救仍无法挽回生命时,他们会陷入自责与痛苦。有位重症医学科医生说:“我们习惯了坚强,但每次送走患者,都会在办公室坐很久。”

但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是那些“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瞬间:当昏迷多日的患者突然睁开眼睛,当呼吸机参数一步步下调直到成功脱机,当家属含泪说出“谢谢”……这些时刻,让所有的疲惫都有了意义。

结语:重症医学科的意义,不止于“救活”

走进重症医学科,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守护”不止于延长生命,更在于守护生命的质量和尊严。它让我们看到,在现代医学的极限处,依然有一群人在努力探索;在生命的脆弱面前,依然有坚韧的力量在支撑。

重症医学科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希望的中转站。这里的“守护神”们用科技、经验和同理心,为每一个危重症患者搭建起通往康复的桥梁。他们的存在告诉我们:面对疾病,人类从未退缩;面对生命,我们始终敬畏。

(贾改云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