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极为凶险的急症,犹如隐藏在身体内的“红色警报”,随时可能危及生命,了解其紧急识别与应对方法至关重要。
一、认识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等部位的出血;下消化道出血则是屈氏韧带以下的小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位出血。引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多样,常见的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肠道肿瘤、息肉、炎症性肠病以及痔疮等。
二、紧急识别信号
(一)呕血
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之一。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程度,血液会经口腔呕出。呕血的颜色可因出血的速度和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而有所不同。如果出血迅猛,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出的多为鲜红色或混有血凝块;若出血相对缓慢,血液在胃内经过胃酸作用,会变成咖啡色。一旦出现呕血,无论量多量少,都应高度警惕。
(二)黑便
又称柏油样便,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粪便改变。由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现黑色、质软且富有光泽,类似柏油。一般来说,当上消化道出血量超过 50 毫升时,就可出现黑便。不过,食用某些食物(如动物血、铋剂等)也可能使粪便变黑,但这时大便隐血试验通常为阴性,可借此与消化道出血相鉴别。
(三)便血
下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便血,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果酱色。少量出血时,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出血量大时,血液可与粪便混合均匀,甚至直接排出鲜血便。痔疮出血常为便后滴血,与排便关系密切,血色鲜红;而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引起的便血,往往还伴有腹痛、腹泻、黏液便、里急后重等其他症状。
(四)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当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时,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发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冷汗、口渴、皮肤苍白、湿冷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意识模糊甚至休克。此时,患者的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可低于 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超过 30mmHg,心率常大于 100 次/分钟。
三、应急应对措施
(一)保持冷静
发现消化道出血迹象,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周围的人,都要尽量保持冷静,避免惊慌。过度紧张只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后续的救治。
(二)立即就医
一旦怀疑消化道出血,应争分夺秒送往医院急诊科。在等待就医或转运过程中,尽量减少患者的活动,让患者保持平卧位,下肢略抬高,以增加脑部供血,防止晕厥摔倒造成二次伤害。
(三)禁食禁水
在明确诊断之前,患者要暂时禁食禁水,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进一步刺激出血部位,导致出血加剧。
(四)观察记录
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呕血、便血的量、颜色、次数,以及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情况,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消化道出血来势汹汹,熟悉其紧急识别要点,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能在关键时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解除这份“红色警报”,守护生命健康。
(李婵 濮阳县人民医院 消化肾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