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肠道肿瘤、肠粘连、疝气等。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对于肠梗阻患者,合理的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肠梗阻不同阶段的饮食调整
(一)急性期
在肠梗阻的急性发作期,患者需要禁食。这是因为肠道梗阻时,食物无法正常通过肠道,继续进食会加重肠道负担,导致腹胀、呕吐等症状加剧,甚至可能引起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此时,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和电解质等,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二)缓解期
当肠梗阻症状缓解后,肠道功能开始逐渐恢复,但仍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此时,饮食调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流食阶段
首先从流食开始,如米汤、果汁、蔬菜汁等。这些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对肠道的刺激较小。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多,可少量多次饮用,例如每隔 1 - 2 小时饮用 50 - 100 毫升。目的是让肠道逐渐适应食物的进入,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如腹胀、腹痛、呕吐等。
半流食阶段
如果流食进食顺利,没有出现明显不适,可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米粥、软烂面条、鸡蛋羹等。半流食含有一定的膳食纤维,但相对较软,易于咀嚼和消化。同样要注意少量多餐,每天可安排 5 - 6 餐,每餐量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
(三)恢复期
随着肠道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在恢复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优先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腐、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避免食用高纤维、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产气较多的食物,如韭菜、洋葱、豆类、红薯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肠道负担或引起腹胀。
规律进餐
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和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进食有助于肠道建立正常的消化节律,促进肠道功能的完全恢复。
三、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及方式
(一)重要性
肠梗阻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禁食、呕吐等原因,身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加,同时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延迟等问题。因此,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营养支持方式
肠外营养(PN)
在肠梗阻急性期,肠外营养是主要的营养支持手段。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肠外营养可以按照患者的体重、病情和营养需求进行精确计算和配制,保证营养物质的稳定供给。但长期肠外营养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肝功能损害、感染、代谢紊乱等,因此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并及时调整营养液配方。
肠内营养(EN)
当肠道功能部分恢复,能够耐受肠内营养时,应优先考虑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从而防止肠道菌群失调和感染。可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如要素饮食、整蛋白型营养制剂等。开始时可采用低浓度、慢速度输注,逐渐增加剂量和浓度,直至达到目标量。在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输注速度和温度。
四、结论
肠梗阻患者的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合理调整饮食,从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结合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如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营养指标,及时调整饮食和营养支持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李婵 濮阳县人民医院 消化肾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