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出血风险评估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能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在接受治疗或手术过程中出现出血的可能性,从而制定更加个体化、安全的治疗方案。而凝血功能检查,正是这一评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评估师”。
凝血功能检查的基本原理,在于评估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功能状态。血液凝固是机体在出血时迅速形成血凝块以止血的重要保护机制,涉及血小板的黏附和凝聚、凝血因子的活化和生成,以及纤维蛋白生成等一系列复杂反应。通过检测这些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就能准确评估患者的凝血能力是否正常。
凝血功能检查的方法多样。凝血酶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查是常见且重要的手段。PT是评估凝血因子外固有凝血途径的关键指标,APTT则是评估凝血因子内固有凝血途径的重要依据。这两项检查通过加入适当试剂,观察血浆中血凝块的形成时间来作出判断。正常情况下,PT和APTT值都有一定范围,若PT值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功能减退;若APTT值延长,或许暗示着其他凝血因子存在功能问题。
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TT)检查同样不可或缺。血小板计数衡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正常范围为150 - 400×10⁹/L,若血小板计数降低,患者可能存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TT值正常范围为14 - 17秒,若TT值延长,可能意味着纤维蛋白原的转化受阻,表明凝血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受到影响。此外,凝血酶原活动度(F)和纤溶酶的活性检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凝血酶原活动度主要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功能状况,纤溶酶的活性检查则用于评估机体纤溶能力,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纤溶酶活性、D二聚体和纤溶酶抑制剂等。
凝血功能检查在临床应用中极为广泛。它可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在手术前评估中,凝血功能检查至关重要,能发现潜在的出血风险,确保手术安全。部分血液疾病,如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等,也能通过此项检查进行诊断。同时,它还可用于评估患者是否患有栓塞性疾病,如血栓形成、血栓栓塞等。此外,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能指导药物治疗方案,例如在抗凝治疗和抗栓治疗中,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调整剂量。
凝血功能检查对特殊人群意义重大。对于孕妇而言,这项检查有助于保障生产安全,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凝血问题。某些遗传性疾病也可通过凝血检查察觉,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可能。而且,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策略,降低血栓风险。
不过,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时也有诸多注意事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正常参考值,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因此患者在检查前要告知医生用药情况。检查结果异常不代表一定患病,进一步的复查有时是必要的。饮食因素可能对检查结果产生轻微影响,剧烈运动后进行检查可能不准确,感染等疾病状态下凝血功能可能改变,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凝血异常有关,所以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同时,睡眠不足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压力过大时凝血功能也可能出现变化,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有助于监测病情。
凝血功能检查作为出血风险的“评估师”,在医疗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检查方法,为医生提供了准确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和出血风险的重要依据,从而保障了患者的治疗安全,提高了治疗效果。
(谢文静 长葛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