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手爸妈第一次在宝宝的 diaper(尿布)里发现带血的便便时,心跳往往会瞬间加速。这种视觉冲击带来的焦虑感,足以让毫无经验的父母陷入恐慌。但事实上,新生儿血便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其中多数情况并非严重疾病,通过科学护理即可缓解。本文将系统解析新生儿血便的常见原因、鉴别方法与应对策略,帮助家长理性面对这一育儿挑战。
一、新生儿肠道的 “特殊性”:血便背后的生理基础
胎儿在母体内时,肠道处于无菌且未激活的状态。出生后 24 小时内,宝宝开始排出墨绿色的胎便,这是由胎儿期的胆汁、消化道分泌物及上皮细胞组成的物质。随着母乳或配方奶的摄入,肠道菌群开始定植,肠道黏膜逐渐适应消化吸收功能,大便颜色会逐渐过渡为黄色。
这个肠道成熟过程中,新生儿的肠黏膜如同娇嫩的花瓣,血管丰富且屏障功能尚未完善。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如喂养不当、过敏反应或轻微感染,都可能导致肠黏膜破损出血,形成肉眼可见的血便或潜血。据统计,约 10%-15% 的健康新生儿会在出生后 1-2 周内出现短暂的血便现象,其中 80% 以上属于生理性或良性原因。
二、常见 “良性” 血便:无需过度焦虑的情况
(一)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引发的血便
母乳喂养的宝宝若出现血便,可能与妈妈的饮食有关。牛奶、鸡蛋、海鲜等易致敏食物的蛋白质会通过母乳进入宝宝体内,引发肠道过敏反应。表现为大便中带有血丝或黏液,常伴随轻微腹泻,但宝宝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
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则可能对牛奶蛋白过敏,症状更为明显,除血便外,还可能出现腹胀、呕吐等表现。此时更换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后,多数宝宝的症状会在 3-5 天内改善。
(二)肛裂导致的鲜血便
新生儿肛门括约肌发育尚未成熟,若大便偏干或排便时用力过猛,容易造成肛门黏膜撕裂,形成肛裂。此时可见大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有时会在尿布上留下点滴血迹,宝宝排便时可能因疼痛而哭闹。
这种情况在配方奶喂养的宝宝中更为常见,通过增加饮水量、调整奶粉冲调比例或适当添加益生菌,软化大便后即可缓解。
三、需要警惕的 “病理性” 血便
(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这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消化道急症之一,多见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患儿会出现腹胀、呕吐、血便等症状,大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同时伴随精神萎靡、拒奶、体温不稳定等表现。
NEC 的发病与肠道缺血、感染、喂养不当等因素相关,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肠穿孔、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早产儿出现血便时需立即就医,通过腹部 X 线检查明确诊断。
(二)肠道感染
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或病毒(如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后,会破坏肠黏膜引发炎症出血。此时宝宝的血便多伴随黏液或脓性分泌物,常伴有发热、腹泻、呕吐等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见大便中白细胞、红细胞增多,病原菌培养阳性。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感染药物,并注意预防脱水。
(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如肠重复畸形、梅克尔憩室等,会因肠道结构异常导致局部黏膜缺血坏死,出现间歇性血便。这类血便颜色多为暗红色,有时会反复出现,宝宝可能伴随贫血、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
通过腹部超声、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部分患儿需要手术治疗。
四、血便的鉴别与家庭初步处理
发现宝宝血便后,家长可通过以下步骤初步判断:
1、观察血便颜色:鲜红色多为肛裂或直肠出血;暗红色或黑色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果酱样便需警惕肠套叠。
2、检查伴随症状:是否有发热、呕吐、腹胀、精神差等表现。
3、回顾喂养情况:近期饮食有无变化,宝宝是否对新食物不耐受。
家庭处理方面,若怀疑过敏,母乳喂养的妈妈需暂停可疑食物,配方奶喂养者可尝试更换特殊配方奶;因肛裂导致的血便,可在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洁肛周,涂抹医用凡士林保护黏膜;同时注意记录血便次数、性状及宝宝的精神状态,为就医提供准确信息。
五、何时必须立即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应立即带宝宝前往医院:
1、血便量大或反复出现;
2、伴随剧烈呕吐、腹胀明显;
3、宝宝精神萎靡、拒奶、嗜睡;
4、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
5、早产儿或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出现血便。
医生会通过大便常规 + 潜血、血常规、腹部影像学等检查明确病因,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新生儿血便如同肠道发出的 “信号灯”,既可能是成长过程中的短暂插曲,也可能隐藏着严重的健康隐患。新手爸妈在面对这一情况时,既要保持警惕,避免延误病情,也要避免过度焦虑,盲目用药。通过科学观察、理性判断和及时就医,绝大多数宝宝都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健康成长。记住,在育儿路上,冷静与知识永远是应对挑战的最佳武器。
(黄楠楠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