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苏醒期”是指患者从麻醉状态恢复到清醒的过程,这个阶段医生通常会重点监测患者的什么指标?

2025-05-17 11: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手术室的神秘世界里,麻醉是让手术顺利开展的“隐身斗篷”,而当手术接近尾声,患者便进入了至关重要的麻醉苏醒期——从麻醉状态逐步恢复清醒的阶段。这一过程如同精细的“唤醒工程”,医生需紧盯多项关键指标,守护患者安全过渡,每一项监测都关乎康复走向,下面就来详细揭秘麻醉苏醒期医生重点监测的那些指标。

一、生命体征指标:基础防线的严密把控

(一)心率与心律

心率是反映心脏跳动频率的指标,正常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心率为60-100次/分。麻醉苏醒期,若心率过快(>100次/分),可能是患者疼痛刺激未得到有效控制、体内存在缺氧状况、麻醉药物残留引发的不良反应,或者是患者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在苏醒期出现波动;而心率过慢(<60次/分),要警惕麻醉药物对心脏传导系统的过度抑制,比如某些阿片类药物、长效局麻药可能影响心率,也可能是患者存在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疾病。

心律则关注心脏跳动的节律是否规整。通过心电监护,医生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像常见的室性早搏、房颤等。麻醉苏醒期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加上麻醉药物代谢不完全,心脏电生理活动易受干扰,一旦出现心律失常,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重要器官供血不足,所以必须时刻紧盯,及时处理。

(二)血压

血压包含收缩压和舒张压,成人正常血压范围一般是收缩压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苏醒期血压波动较为常见,血压升高可能源于手术创伤带来的疼痛刺激,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也可能是气管导管、尿管等刺激引发的反应,或者是患者本身有高血压病史,麻醉药物作用消退后血压反跳。血压降低则可能是麻醉药物残留导致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比如手术中隐性出血未被完全纠正)、心功能受抑制等,血压异常会影响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灌注,必须精准调控。

(三)呼吸

呼吸监测涵盖呼吸频率、幅度和血氧饱和度。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苏醒期呼吸频率过快,可能是患者存在疼痛、缺氧、二氧化碳潴留,或者是麻醉药物残留引发的呼吸兴奋(如某些镇痛药的后续作用);呼吸过慢则要考虑麻醉药物对呼吸中枢的抑制未完全解除,比如阿片类、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导致潮气量减少、呼吸频率降低,严重时引发呼吸暂停。

血氧饱和度(SpO₂)反映血液中氧气的结合情况,正常应维持在95%以上。若SpO₂下降,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通气不足、气道梗阻(如舌后坠、痰液堵塞)、肺不张、气胸等问题,麻醉苏醒期患者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尚未完全恢复,气道分泌物易堆积,加上伤口疼痛可能不敢用力呼吸,都增加了呼吸相关并发症风险,所以呼吸监测是守护患者“氧气通道”的关键。

二、意识状态指标:判断清醒程度的核心

(一)意识水平评估

常用的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通过评估患者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反应打分,总分15分(清醒),3分(深昏迷)。麻醉苏醒期,医生会观察患者能否自主睁眼,对言语指令(如“睁开眼睛”“握我的手”)的反应,以及肢体自主活动情况。从麻醉状态恢复时,患者意识逐步提升,可能先有肢体无意识动作,然后能遵嘱动作,最后清晰对答。意识恢复延迟可能与麻醉药物过量、患者肝肾功能异常导致药物代谢缓慢、术中发生脑缺氧、低血糖等有关,及时评估能发现异常并干预。

(二)定向力与认知功能

除了意识有无,还要看患者恢复后的定向力,即对时间、地点、人物的辨别能力。比如询问“今天是几号”“你在哪里”“我是谁”,若患者能准确回答,说明认知功能逐步恢复。麻醉苏醒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认知障碍,尤其是老年患者,与大脑对麻醉药物敏感性高、术后谵妄等有关,监测定向力和认知,能判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程度,保障患者术后安全,避免因认知不清发生坠床、拔管等意外。

三、体温指标:不可忽视的“隐藏关卡”

麻醉苏醒期患者体温变化也很关键。正常人体温维持在36-37℃左右,术中因手术室低温环境、大量输液输血(液体温度低)、皮肤消毒等,可能导致低体温;术后患者机体应激反应、伤口疼痛引发的寒战,或者恶性高热(罕见但致命的麻醉并发症,与某些麻醉药物触发的异常代谢有关),又可能使体温升高。

低体温会使患者代谢率降低,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延长苏醒时间,还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增加手术部位出血风险)、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高热则可能加重脑缺氧、引发抽搐等。所以医生会用体温监测仪持续关注,采取保暖(如升温毯、暖风机)或降温措施,维持体温稳定。

四、其他特殊指标:针对不同手术与患者的定制监测

(一)神经功能监测(特殊手术)

若患者进行的是脑部、脊柱等神经外科手术,或者涉及外周神经的手术,麻醉苏醒期需额外关注神经功能,比如观察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是否正常,面部表情、吞咽反射等(针对脑部手术涉及颅神经)。以脊柱手术为例,要检查患者双下肢肌力、感觉,判断术中是否有神经损伤,及时发现并处理,避免留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二)引流液与伤口情况(手术创伤相关)

对于有伤口引流(如腹腔引流、伤口负压引流)的患者,需监测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若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鲜红,可能提示手术部位出血;若引流液浑浊、有异味,结合发热等,考虑感染。同时观察手术伤口敷料是否渗血、渗液,判断伤口愈合初步情况,为后续伤口护理和病情判断提供依据。

(三)血糖监测(特殊患者群体)

糖尿病患者或术中发生低血糖、高血糖的患者,麻醉苏醒期要监测血糖。麻醉、手术应激可能使血糖波动,高血糖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感染风险,还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则导致患者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所以需动态监测血糖,根据结果调整胰岛素或葡萄糖输注,维持血糖在合理范围(一般7.8-10mmol/L左右,不同患者目标值有差异)。

五、总结:多维度监测筑牢苏醒安全网

麻醉苏醒期如同患者从“麻醉梦境”回归现实的桥梁,医生监测的每一项指标,都是守护桥梁稳固的“基石”。从基础生命体征到意识、体温,再到特殊手术与患者的定制监测,环环相扣,任何一项异常都可能是危险信号。这些监测不仅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治疗,也体现了现代麻醉护理的精细化与科学性,让患者在看似平静的苏醒过程中,背后有一群“火眼金睛”的医护团队,为他们的安全清醒之路保驾护航,每一次成功苏醒,都是多指标监测与专业医疗干预共同书写的“康复序章”。

(孔沙沙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手术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