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类白血病”是白血病吗?揭开名字背后的真相

2025-03-20 08: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提到“白血病”,人们往往心生恐惧。然而,临床上还有一种叫做“类白血病反应”的情况,尽管名称相近,但其本质、治疗及预后与白血病截然不同。确切地说,类白血病反应并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机体在受到某些强烈刺激时,造血系统做出的一种暂时性、反应性变化。

一、什么是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在感染、中毒、肿瘤、出血、溶血等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可达≥50×10⁹/L),并可出现少量幼稚细胞,但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一般正常的一种暂时性血象反应。它更像身体在“紧急状态”下调用造血系统积极应对的表现。一旦原发疾病得到控制或刺激因素消除,血象也随之恢复正常。

二、常见诱因与发生机制

类白血病反应通常是在严重病理基础上发生的,常见诱因包括:

· 严重感染:如化脓性细菌感染、败血症、结核病等;

· 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肾癌等发生骨髓转移;

· 中毒现象:如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

· 急性溶血或大出血;

· 其他:如烧伤、外伤、休克、妊娠高血压等。

其发生多与机体应激、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如G-CSF)、骨髓造血功能—过性过度增生有关。

三、类白血病反应的分型及特点

根据外周血中增多细胞的类型,可分为四种常见类型:

1. 中性粒细胞型:
最为常见。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等。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并伴有“核左移”现象(即出现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甚至少量原始细胞,但原始细胞一般<5%)。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常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NAP积分(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通常增高。

2. 嗜酸性粒细胞型:
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蛔虫)、过敏性疾病、Hodgkin淋巴瘤等。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可>20%),但细胞多为成熟型。

3. 淋巴细胞型:
多见于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水痘等。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增高,分类中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4. 单核细胞型:
常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菌痢等。外周血单核细胞明显增多,但白细胞总数通常不超过50×10⁹/L。

四、如何与白血病鉴别?

这是诊断的关键。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血常规中可能表现相似,但以下几点有助于鉴别:

· 病因:类白血病反应有明确诱因(如感染、中毒等),而白血病通常病因未明。

· 血象:类白血病反应通常不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 细胞形态:类白血病反应的中性粒细胞常有中毒性改变,白血病中则多见肿瘤性形态改变。

· NAP积分:类白血病反应中NAP活性显著增高,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常降低或为零。

· 骨髓象:类白血病反应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不高,无白血病细胞“裂孔现象”,红系、巨核系造血多基本正常。

· 遗传学检测:类白血病反应无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等白血病特异性遗传学标志。

五、治疗与预后

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根本在于积极寻找并处理原发病因,如控制感染、解毒、治疗肿瘤、纠正溶血等,而不是按照白血病进行化疗。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血象异常通常也会迅速改善。

该反应整体预后良好,其转归主要取决于原发病能否治愈。因此,一旦被诊断为“类白血病反应”,不必过度恐慌——它只是机体在特定状态下发出的“警报”,并非真正的血癌。

(刘冰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医学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