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牙周病会让牙齿 “悄悄溜走”?预防方法看这里

2025-03-27 12: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到口腔健康,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蛀牙,但有一种疾病正以更隐蔽的方式 “吞噬” 着牙齿 —— 它就是牙周病。作为成年人牙齿脱落的首要原因,牙周病被称为 “沉默的牙齿杀手”,早期症状轻微到容易被忽视,等到出现明显疼痛或松动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牙周病的危害、病因及科学预防方法,帮您守住牙齿健康的 “防线”。

一、牙周病:牙齿的 “隐形杀手”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齿周围组织(包括牙龈、牙槽骨、牙周膜等)的慢性炎症,主要分为牙龈炎和牙周炎两个阶段,二者如同疾病发展的 “阶梯”,若不及时干预,会逐步摧毁牙齿的 “地基”。

牙龈炎是牙周病的早期表现,主要症状为牙龈红肿、刷牙时出血(比如牙刷上出现血丝,或漱口时水里带血)。此时炎症仅局限于牙龈表层,尚未伤及深层的牙槽骨,若能及时治疗,1-2 周即可恢复,且不会留下永久损伤。但现实中,很多人会将牙龈出血误认为 “上火”,自行服用清火药物,导致炎症持续发展。

牙周炎则是牙龈炎的 “升级版”。当炎症突破牙龈,侵入牙周膜和牙槽骨后,会导致牙槽骨逐渐吸收(如同地基被侵蚀),牙齿与牙龈之间形成 “牙周袋”(细菌滋生的 “温床”)。此时患者会出现口臭加重、牙龈萎缩(牙齿看起来变长)、牙齿松动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在咀嚼硬物时感到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牙槽骨持续流失,牙齿会逐渐松动、移位,最终可能在无明显疼痛的情况下 “悄悄脱落”。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牙周健康率仅为 9.1%,35-44 岁人群中,牙周袋检出率高达 33.5%。这意味着,每 3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人已出现牙周炎的早期信号,而其中 80% 的人尚未接受规范治疗。

二、牙周病的 “幕后推手”:这些因素加速牙齿 “失守”
牙周病的本质是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炎症,但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几类 “风险因素” 需重点警惕:

· 牙菌斑和牙结石:这是牙周病的 “元凶”。牙菌斑是牙齿表面的细菌生物膜(肉眼看不见的 “细菌团”),若未及时清除,24 小时内会硬化形成牙结石。牙结石紧密附着在牙齿表面,不仅会持续刺激牙龈,还会为细菌提供 “庇护所”,普通刷牙无法清除,必须通过专业洗牙才能去除。

· 不良口腔习惯:横向刷牙(“锯牙” 式刷牙)、刷牙时间过短(少于 2 分钟)、刷牙力度过大等行为,会损伤牙龈和牙釉质,加速牙龈萎缩;而长期不使用牙线的人,牙齿邻面的牙菌斑会大量堆积,成为牙周病的 “重灾区”。

· 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是牙周病的 “高危人群”。高血糖会降低免疫力,加速细菌繁殖,同时削弱牙龈组织的修复能力,导致牙周病进展速度比普通人快 3 倍。此外,高血压、骨质疏松、免疫系统疾病等也会增加牙周病风险。

· 生活方式影响:吸烟是牙周病的 “加速器”。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收缩牙龈血管,减少牙龈血流,降低局部抵抗力,还会抑制牙槽骨的修复,导致牙周炎治疗难度增加 50% 以上。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则会通过降低免疫力,间接加重炎症反应。

· 遗传与年龄:虽然牙周病并非遗传病,但遗传因素会影响牙龈对细菌的抵抗力。研究发现,约 30% 的人存在牙周病易感基因,这类人群即使口腔卫生良好,也可能更早出现牙周问题。此外,年龄增长会导致牙槽骨自然流失,增加牙周病风险,这也是老年人牙齿松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科学预防:守住牙齿 “防线” 的 5 个关键
牙周病的预防核心是 “早发现、早干预”,结合其发病机制,以下 5 项措施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1. 掌握 “黄金刷牙法”,清除牙菌斑
刷牙是预防牙周病的基础,但 “刷得对” 比 “刷得多” 更重要。推荐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毛与牙齿呈 45 度角,轻轻放入牙龈沟内,小幅度水平震颤(每次 1-2 颗牙),然后向上(下牙向下)拂刷,每次刷牙不少于 3分钟,早晚各一次。

同时,每天使用牙线能清除牙齿邻面的牙菌斑(约占口腔菌斑总量的 30%),尤其适合牙缝较紧的人群;牙缝较宽者可选择牙间刷,能更彻底清洁牙周袋内的食物残渣。

2. 定期洗牙,清除 “顽固” 牙结石
即使刷牙再认真,也难免留下清洁死角,因此每年 1-2 次洗牙是预防牙周病的 “必要操作”。洗牙(专业称 “龈上洁治”)能通过超声波震荡去除牙结石和顽固菌斑,降低牙龈炎症风险。

对于已出现牙周袋的人群,需进行 “龈下刮治”—— 医生会用专用器械深入牙周袋内,清除深层牙结石和感染组织,阻止牙槽骨进一步吸收。很多人担心洗牙会导致 “牙齿松动”,实则不然:洗牙后暂时的松动感是由于牙结石被清除,牙齿恢复真实状态,反而能避免病情恶化。

3. 警惕早期信号,及时就医
牙周病的早期干预效果显著,出现以下症状时需立即就诊:

· 刷牙、吃苹果等硬物时牙龈出血;

· 牙龈红肿、触碰时疼痛;

· 口腔持续有异味,且刷牙后无改善;

· 牙齿出现轻微松动或咬合不适。

口腔科医生会通过牙周探诊(测量牙周袋深度)、X 线片(观察牙槽骨吸收情况)等检查,判断病情程度并制定治疗方案。早期牙龈炎通过洗牙和局部用药即可治愈,而牙周炎则需要长期维护治疗。

4. 改善生活习惯,减少风险因素
· 戒烟:戒烟能显著降低牙周病发病率,研究显示,戒烟 1 年后,牙周炎治疗成功率可提高 40%;

· 控制慢性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牙周健康;

·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C(如橙子、猕猴桃)和钙(如牛奶、豆制品)的食物,增强牙龈和牙槽骨的抵抗力;

· 避免不良习惯:咬指甲、用牙齿开酒瓶等行为会损伤牙龈和牙齿,增加感染风险。

5. 特殊人群:重点防护不松懈
· 孕妇:孕期激素变化会加重牙龈敏感,易出现 “妊娠期牙龈炎”,建议孕前进行口腔检查,孕期坚持温和刷牙,避免使用药物漱口水;

· 老年人:牙槽骨自然萎缩使牙齿更易松动,建议使用软毛牙刷,定期进行牙周检查,必要时通过牙周夹板固定松动牙;

· 正畸人群:牙套(尤其是传统托槽)易堆积食物残渣,需使用正畸专用牙刷、牙间刷,每 3 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清洁。

四、走出认知误区:这些 “常识” 可能害了牙齿
在牙周病预防中,很多人存在认知偏差,导致防护效果大打折扣,以下误区需特别注意:

· 误区一:牙龈不出血就是健康

事实上,牙周病发展到中晚期,牙龈组织会因长期炎症变得 “麻木”,出血症状反而会减轻,此时牙槽骨可能已严重吸收。因此,无论是否出血,都需定期检查。

· 误区二:洗牙会让牙缝变大

牙缝变大的真正原因是牙龈萎缩和牙槽骨吸收,洗牙只是去除了填充牙缝的牙结石,让牙缝恢复本来面貌。若不及时洗牙,牙缝会因炎症持续扩大。

· 误区三:牙齿松动就必须拔掉

轻度松动的牙齿通过牙周治疗(如龈下刮治、牙周夹板固定)可重新稳固,只有当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 1/2 时,才需要考虑拔牙。盲目拔牙会加速邻牙的松动。

牙齿是人体唯一不可再生的器官,牙周病造成的牙槽骨吸收和牙齿脱落是永久性的损伤。预防牙周病,需要从日常细节做起:正确刷牙、定期洗牙、及时就医,同时远离吸烟、熬夜等危险因素。记住,牙齿的 “寿命” 并非由年龄决定,而是由我们的口腔护理习惯决定。从今天起,把牙周健康纳入日常管理,才能让牙齿陪我们更久、更好地享受生活。

(陆玉平 郑州颐和医院 口腔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