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检验报告上的 “参考值范围”:不是 “健康红线”,而是 “概率参考”

2025-03-20 11:4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拿到体检或就医后的检验报告,多数人第一眼都会盯着 “参考值范围”—— 那些用括号标注的数字区间,比如血常规里白细胞的 “4-10×10⁹/L”、血糖的 “3.9-6.1mmol/L”。一旦看到自己的检测结果超出或低于这个范围,难免心头一紧:是不是得了病?其实,参考值范围远非 “健康与否” 的绝对标准,它的背后藏着一套严谨却不 “绝对” 的医学逻辑,搞懂它才能正确解读检验报告。

一、参考值范围:不是 “一刀切” 的标准,而是 “多数人的基准”
首先要明确:参考值范围≠健康标准,它更像是 “健康人群的数值大概率区间”。这个区间的制定,遵循着严格的统计学规则,而非针对每个人的 “定制红线”。

医学实验室在设定参考值时,会先筛选一批 “健康人群”—— 这些人没有与检测项目相关的疾病(比如测肝功能就排除肝病患者)、没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熬夜)、近期未服用影响指标的药物。之后,实验室会检测这批人的指标,得到几百甚至上千个数据,再用统计学方法去掉两端的 “极端值”(比如最高的 5% 和最低的 5%),取中间 90% 或 95% 的数据作为 “参考值范围”。

举个例子: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参考值,成年男性是 “120-160g/L”,成年女性是 “110-150g/L”。这个差异不是 “性别歧视”,而是因为男性的红细胞生成受雄激素影响,普遍比女性高;再比如儿童的参考值与成人不同,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指标尚未稳定。可见,参考值范围本身就带着 “人群细分” 的属性,并非所有人共用一套标准。

更关键的是,这个区间的核心是 “概率”—— 它代表 90%-95% 的健康人,指标会落在这个范围内,但还有 5%-10% 的健康人,指标天生就超出或低于这个区间。就像身高,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约 169.7cm,但有人 190cm、有人 155cm,都可能是健康的,只是不在 “多数人区间” 里。检验指标的参考值,本质上和身高的 “常见范围” 逻辑一致。

二、不在参考值范围内:先排除 “非疾病因素”
很多人看到指标 “异常” 就慌了神,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检测结果受多种非疾病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能让健康人的指标暂时 “出圈”。常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类:

1. 检测前的 “生活干扰”
饮食、运动、作息等日常行为,可能直接改变指标。比如:

· 抽血前吃了早餐,血糖、甘油三酯会升高(所以查血脂、空腹血糖需要空腹 8-12 小时);

· 抽血前一天熬夜或剧烈运动,肌酸激酶(反映肌肉损伤的指标)会升高,甚至可能超出参考值;

· 女性经期前后,血常规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可能轻微下降,这是生理性失血导致的,并非贫血。

这些情况属于 “暂时性异常”,只要调整生活状态后复查,指标大多会恢复正常,和 “疾病” 毫无关系。

2. 检测中的 “误差影响”
即使是正规实验室,检测过程也可能存在轻微误差。比如:

· 抽血时止血带绑得太久,可能导致局部血液浓缩,让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值偏高;

· 样本保存不当(如高温、震荡),可能影响酶类指标(如肝功能中的谷丙转氨酶)的准确性;

· 不同仪器、不同试剂的检测结果,也可能存在微小差异(比如同一人在两家医院测的血糖,可能相差 0.1-0.2mmol/L)。

这些误差通常在允许范围内,不会对健康判断造成关键影响,但可能让指标恰好 “踩线” 或轻微超出参考值。

3. 个体的 “天生差异”
每个人的生理基础不同,有些指标天生就和 “多数人” 不一样,但这并不代表不健康。比如:

· 有些人天生白细胞偏低,长期稳定在 3.5×10⁹/L 左右(低于参考值下限 4×10⁹/L),但没有乏力、易感冒等症状,复查多年也没有变化,这就是 “生理性偏低”;

· 运动员因为长期运动,心肺功能较强,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值可能比普通参考值高,这是身体适应运动的正常表现,而非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这类 “异常” 是个体差异的体现,只要没有临床症状,且指标长期稳定,就不需要过度担心。

三、判断 “是否有病”:看的是 “综合信号”,不是 “单一指标”
医学上判断是否患病,从来不会 “唯参考值论”。医生会结合三个维度综合评估,避免 “误判” 或 “漏判”:

1. 指标异常的 “程度”:是 “轻微偏离” 还是 “大幅超标”
轻微偏离参考值(如血糖 6.2mmol/L,略高于上限 6.1mmol/L),可能是生理性波动;但如果大幅超标(如血糖 11mmol/L),则大概率是病理性问题。比如:

· 白细胞参考值是 4-10×10⁹/L,若检测结果是 10.5×10⁹/L,可能是抽血前感冒、劳累导致的暂时性升高;但如果是 20×10⁹/L,就可能提示细菌感染、白血病等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

2. 指标的 “动态变化”:是 “偶尔异常” 还是 “持续异常”
单次指标异常意义不大,关键看 “是否持续异常”。比如:

· 一次体检发现甘油三酯略高(如 2.3mmol/L,参考值上限 2.26mmol/L),可能是前一天吃了油腻食物导致的;但如果连续 3 次复查,甘油三酯都在 2.5mmol/L 以上,且调整饮食后仍无改善,就可能是 “高甘油三酯血症”,需要干预。

医生通常会建议 “异常指标复查”,就是为了观察指标是否持续异常,排除暂时性干扰。

3. 是否有 “临床症状” 和 “其他证据”
检验指标只是 “辅助证据”,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其他检查结果才能判断是否患病。比如:

· 同样是 “血红蛋白偏低”(提示贫血),如果患者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的症状,且铁蛋白(反映铁储备的指标)也偏低,才能诊断为 “缺铁性贫血”;但如果没有任何症状,铁蛋白也正常,可能只是生理性波动,不需要治疗。

· 再比如 “甲状腺功能减退”,不能只看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参考值上限 4.5mIU/L),还要看游离甲状腺素(FT4)是否降低,以及患者是否有怕冷、乏力、体重增加等症状,才能确诊。

如果只有 “指标异常”,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且其他检查也无异常,医生通常会判断为 “无临床意义的异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四、正确对待检验报告:别 “过度焦虑”,别 “忽视风险”
了解了参考值范围的本质后,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检验报告?关键是把握两个 “不”:

1. 不 “过度焦虑”:避免 “指标异常 = 重病” 的误区
很多人看到指标异常就上网查资料,结果越查越慌(比如看到 “白细胞高 = 白血病”“肌酐高 = 肾衰竭”)。但实际上,多数轻微异常都与疾病无关,过度焦虑反而可能影响睡眠、饮食,导致身体状态变差。

正确的做法是:先看异常指标的偏离程度(轻微还是大幅),回忆检测前是否有特殊生活习惯(如熬夜、吃油腻食物),如果只是轻微偏离且无不适,可在 1-3 个月后复查,观察指标是否恢复正常。

2. 不 “忽视风险”:避免 “指标正常 = 绝对健康” 的误区
参考值范围是 “多数健康人的区间”,但有些疾病早期,指标可能仍在参考值内,只是接近上限或下限。比如:

· 糖尿病早期,空腹血糖可能在 5.9-6.1mmol/L(仍在参考值内),但已属于 “空腹血糖受损”,如果不干预,未来大概率会发展为糖尿病;

· 慢性肾病早期,肌酐(反映肾功能的指标)可能仍在参考值内,但尿微量白蛋白(更早反映肾损伤的指标)已升高,若忽视这个信号,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因此,即使指标在参考值内,如果有相关疾病家族史(如糖尿病、高血压)、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高糖饮食、久坐),或出现不适症状(如口渴、多尿、乏力),也需要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

结语
检验报告上的参考值范围,更像是医学上的 “参考坐标”,而非 “健康判决书”。它的作用是帮助医生缩小判断范围,而不是给每个人的健康 “画红线”。面对指标异常,既不必过度焦虑,也不能掉以轻心 —— 最稳妥的做法是将报告交给医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毕竟,健康的判断标准从来不是 “一个数字”,而是 “身体状态、指标变化、临床证据” 共同构成的 “完整画面”。

(陈志红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