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检验结果:为何不能自己看,必须等医生解读?

2025-04-28 12: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拿到检验报告单时,不少人会下意识盯着 “参考范围”—— 只要数值没超出红色箭头标注的异常范围,就觉得身体没问题;一旦看到 “偏高”“偏低” 的字样,又立刻慌了神,对着网上的信息对号入座,甚至自行买药调理。但在临床医生眼中,这种 “看数字下结论” 的做法,往往暗藏健康风险。检验结果从来不是简单的 “正常 / 异常” 判断题,而是需要结合医学知识、个体情况综合分析的 “密码本”,这也是为什么必须由医生解读的核心原因。

首先,检验结果的 “参考范围” 并非 “绝对标准”,存在大量 “特殊情况”。参考范围通常是基于健康人群的统计数据制定,覆盖了 95% 的普通人,但仍有 5% 的健康人可能出现数值偏离 —— 比如孕妇的血常规中,白细胞、血红蛋白数值会因生理变化自然升高或降低;运动员的心率、肌酸激酶水平,本身就和普通人不在同一维度。更关键的是,很多疾病的早期信号,并非 “超出范围”,而是 “在范围内的异常波动”。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参考范围是 3.9-6.1mmol/L,若一个人平时血糖稳定在 4.0mmol/L 左右,某次突然升到 6.0mmol/L,虽仍在正常区间,但对他而言已是 “危险信号”,可能提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种细微变化,只有医生结合患者既往病史、生活习惯才能察觉,自行看范围很容易漏掉早期预警。

其次,单一检验结果没有诊断意义,需要 “多结果联动分析”。比如拿到 “谷丙转氨酶升高” 的报告,普通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肝炎,但实际上,熬夜、饮酒、服用降脂药都可能导致这个指标升高;而如果同时出现 “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再结合患者有乏力、黄疸的症状,医生才会考虑肝脏疾病的可能。再比如肿瘤标志物检测,很多健康人会出现 “癌胚抗原轻度升高”,但如果同时伴随 “糖类抗原 199 升高”,且患者有腹痛、体重下降的表现,医生才会进一步安排胃肠镜检查。检验结果就像拼图的碎片,单个碎片看不出图案,只有医生能把不同指标、症状、病史拼在一起,才能得出准确判断。自行盯着单一指标恐慌,要么是 “误判病情”,要么是 “漏诊风险”,两种情况都可能耽误健康。

再者,检验结果存在 “假阳性”“假阴性”,需要专业判断排除干扰。任何检验项目都有 “误差概率”,比如新冠抗原检测可能因操作不当出现假阳性,梅毒血清学检测可能因自身免疫疾病出现假阳性,而早期肺癌的 CT 检查可能因肿瘤体积过小出现假阴性。这些情况需要医生结合 “检验原理” 和 “个体情况” 来鉴别:比如一个没有高危行为的人出现梅毒抗体阳性,医生会进一步做 “非特异性抗体检测” 排除假阳性;一个长期吸烟的人 CT 显示 “未见异常”,但有咳嗽、咯血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做增强 CT 或穿刺检查,避免漏诊。普通人不了解检验的局限性,很容易把 “假阳性” 当成 “确诊”,把 “假阴性” 当成 “没事”,进而做出错误的健康决策 —— 要么盲目治疗造成身体损伤,要么忽视隐患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最后,医生解读的核心是 “结合临床制定方案”,而非单纯判断 “正常与否”。即使检验结果明确异常,医生的工作也远不止 “告知病情”:比如同样是 “高血压”,年轻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有肾炎、甲亢等继发性病因,而老年患者可能更侧重调整生活方式和选择温和的降压药;同样是 “贫血”,缺铁性贫血需要补铁,而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要补充叶酸和维生素 B12,若自行补充错了营养素,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更重要的是,很多检验结果是 “治疗监测指标”,比如化疗患者的血常规,医生需要根据白细胞、血小板的变化调整化疗剂量,避免出现感染或出血风险;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医生会结合血糖波动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这些 “动态调整” 的专业判断,是普通人无法通过看检验单完成的,必须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

总而言之,检验报告单上的数字背后,是复杂的医学逻辑和个体差异。自行解读就像拿着一本没有说明书的 “密码本”,既可能误解数字的含义,也可能忽略关键信息,最终让健康陷入被动。与其对着检验单焦虑或盲目乐观,不如耐心等待医生 —— 他们不仅能读懂数字,更能读懂数字背后的健康真相,为你制定最适合的健康方案。这不是 “麻烦”,而是对自己健康最负责任的选择。

(尤西苑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