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幽门螺杆菌,一人感染全家遭殃?真相在这里!

2024-09-23 19: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生,我老公查出来幽门螺杆菌,我是不是也得查?"消化科诊室里,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种藏在胃里的细菌,正通过家庭共餐的筷子、长辈喂饭的勺子、甚至亲吻时的唾液,在亲人之间悄然传递。全球约50%人口携带幽门螺杆菌,而中国感染率更高达50%-60%,超过80%的感染者最初的感染源来自家庭。

一、家庭传播:比想象中更普遍的"隐形传染"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调查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共同生活5年以上的夫妻中,仅25%同时感染幽门螺杆菌,这个比例与普通人群感染率基本持平。这表明成年人之间的传播风险远低于预期,但儿童的情况却截然不同。5岁前是儿童感染的高发期,母亲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当母亲感染时,孩子感染率会显著升高。此外,年龄相仿的儿童之间、祖母外祖母与孩子的接触,也构成重要传播路径。

这种差异源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成年人的胃部环境已形成稳定屏障,胃酸分泌和黏膜修复能力较强,加之手卫生习惯普遍优于儿童,使得细菌难以定植。但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口腔自洁能力弱,更容易通过"粪口""口口"途径中招。某三代同堂家庭的追踪案例显示,70岁奶奶因胃炎检出阳性后,50岁的女儿、30岁的孙女和5岁曾孙陆续感染,源头正是奶奶用自己勺子喂粥的习惯。

二、传播路径:餐桌上的三大"陷阱"

口口传播:共用餐具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当感染者用筷子夹菜、共用牙杯、甚至亲吻孩子时,唾液中的细菌就会趁机而入。农村地区因分餐意识薄弱,家庭感染率可达70%以上。

粪口传播:感染者粪便中的细菌可能污染水源或食物。如厕后未彻底洗手就接触食物,或清洗被污染的蔬果时未戴手套,都可能造成传播。某家庭因未及时清洁孩子腹泻后的便盆,导致全家感染的案例就是典型。

胃口传播:呕吐物中的胃内容物含有大量细菌,若清理时未做好防护,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后可能经口感染。婴儿吐奶后家长用手擦拭再接触口腔的行为,也暗藏风险。

三、高危人群:这些家庭成员要重点保护

儿童是家庭传播的首要受害者。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卫生习惯差(如咬手指、玩玩具后不洗手),且常被家长口对口喂食。老年人因口腔自洁能力下降,牙菌斑堆积,若使用旧餐具不更换,也容易成为传染源。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的人群,胃黏膜屏障较弱,更易被细菌定植。而家庭主妇/主夫因负责做饭、喂饭、清洁,接触感染者分泌物的机会最多,同样需要警惕。

四、防护策略:从餐桌到细节的全面防御

分餐制与公筷公勺:采用"小份菜+公筷公勺"模式,每人固定使用自己的碗筷。儿童餐具应单独清洗消毒,避免与成人混用。

阻断粪口传播:如厕后、处理孩子粪便后必须彻底洗手;清洗蔬果时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源;定期清洁家庭环境,尤其是门把手、桌面等高频接触区域。

保护易感人群:若家庭成员不适合治疗或治疗失败,应避免其作为儿童的主要照护者;杜绝口对口喂食、共用餐具等行为;有条件时与儿童分餐,培养孩子独立用餐习惯。

及时治疗与筛查:感染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除治疗,这不仅降低自身胃癌风险,也是防止家庭传播的关键。高危人群建议每2-3年筛查一次,有胃癌家族史者应尽早检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儿童感染具有自限性,除非存在消化性溃疡或胃MALT淋巴瘤,一般不推荐主动治疗。老年人治疗需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孕妇则应推迟至分娩后。随着宏基因组学技术发展,未来可能实现针对不同毒力菌株的精准防治。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并非"一人感染全家遭殃"的必然结局。通过分餐制、手卫生、及时治疗等科学防护,我们完全有能力斩断这条隐形的家庭传播链,守护全家人的胃部健康。

(刘青青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三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