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俗称“霉菌性阴道炎”,是由假丝酵母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过度增殖引发的常见妇科感染性疾病。其典型症状具有鲜明的特征性,掌握这些自我识别的关键信号,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并避免病情反复或加重。以下从核心表现、伴随特征及特殊人群差异等方面展开详细解析。
最突出的瘙痒感——难以克制的局部不适
几乎所有患者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外阴及阴道瘙痒,这是VVC最具标志性的症状之一。这种瘙痒通常呈阵发性加剧,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常让患者辗转难眠;部分人描述为“钻心般的痒”,甚至因忍不住抓挠导致皮肤破损、红肿或出现抓痕。瘙痒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周围,严重时可波及会阴部和肛周区域。值得注意的是,瘙痒的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未必完全正相关,但持续存在的瘙痒往往是提示就医的重要线索。
特征性的白带改变——凝乳状或豆腐渣样分泌物
与细菌性阴道病的稀薄均质灰白色白带不同,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呈现独特的物理形态:多表现为白色稠厚的凝乳状,或类似豆腐渣的小颗粒团块。这些异常分泌物附着于阴道壁和宫颈表面,不易自行流出,需通过棉签擦拭才能采集到样本;部分患者在排便或性交后可能有少量排出。由于假丝酵母菌分解糖原产生酸性物质较少,因此白带一般无显著异味(区别于滴虫性阴道炎的腥臭味),但可能因混合其他细菌而带有轻微酸腐味。若发现内裤上残留此类特殊质地的分泌物,应高度警惕VVC的可能。
黏膜充血水肿与灼热疼痛——肉眼可见的炎症反应
受炎症刺激,外阴及阴道黏膜会出现明显的充血、肿胀,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温度升高,触之有灼热感。行走、久坐或排尿时,这种不适可能进一步加重,形成刺痛或灼痛感。对于绝经后女性或雌激素水平低下者,由于黏膜变薄、弹性下降,疼痛症状可能更为剧烈。此外,约30%的患者会在性交过程中感到剧烈疼痛(性交痛),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对亲密行为的抗拒心理。
尿路刺激征——容易被忽视的连带反应
当炎症累及尿道口周围时,约15%-20%的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甚至排尿时灼痛的症状。这是因为肿胀的外阴组织压迫尿道开口,加之局部神经敏感性增高所致。此类症状易被误认为泌尿系统感染,若按普通尿路感染治疗无效,则需考虑是否合并VVC的可能。
特殊时期的加重模式——月经周期的影响规律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患者的发作具有周期性特点:常在月经来临前1-2天症状突然加重,经期结束后逐渐缓解。这与经期前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有关——排卵后期孕激素占主导时,阴道环境更利于假丝酵母菌繁殖;而月经血冲刷作用减弱后,残留的菌丝得以重新定植。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患者预判高发时段,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警惕非典型病例
妊娠期女性因激素水平剧变,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成为VVC的高发群体,且症状往往更顽固、易复发;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导致阴道内环境改变,也容易反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人群会破坏正常菌群平衡,同样属于高危人群。这些特殊群体若出现上述症状,更应及时就诊排查。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VVC患者都会同时具备上述所有症状,部分轻症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瘙痒或少量异常分泌物。但只要出现典型的“瘙痒+豆腐渣样白带”组合,就应当高度怀疑本病。此时切勿自行购买洗液冲洗阴道(可能破坏微生态平衡),也不建议盲目使用抗生素(对真菌无效),而应及时到医院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或培养,确诊后规范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通过准确识别这些关键信号,配合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董俭朴 黄台岗镇卫生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