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抽血前为啥必须空腹?吃了东西会给这些检查结果 “添乱”

2025-08-26 09: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去医院做体检或看病时,医护人员常会叮嘱 “第二天早上空腹来抽血”。不少人疑惑:空腹抽血真的有必要吗?随便吃点清淡的早餐,比如粥和馒头,会不会影响检查结果?其实,空腹抽血的要求背后藏着严谨的医学逻辑,进食后身体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可能让多项关键检查数据 “失真”,甚至误导医生的诊断判断。

一、空腹抽血的核心目的:让检查结果更 “准”
空腹抽血的标准定义是 “禁食 8-12 小时后采集静脉血”,通常建议前一天晚上 8 点后不再进食,第二天早上 8-10 点完成抽血。这一要求的核心目的,是让身体处于 “基础代谢状态”—— 此时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对稳定,能更真实地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

就像测量体重需要在每天固定时间、穿同样衣物一样,血液检查也需要统一 “基准线”。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会被消化系统分解吸收,随后进入血液参与代谢,导致血液成分发生暂时性改变。如果不空腹抽血,不同人因饮食习惯(比如有人吃油条豆浆,有人喝牛奶面包)产生的差异,会让检查结果失去可比性,医生难以判断数据异常是 “疾病导致” 还是 “食物影响”。

二、吃了东西会 “干扰” 哪些检查结果?
进食后对血液检查的影响并非 “一刀切”,不同项目受食物的干扰程度差异很大。其中,血糖、血脂、肝功能是最容易被食物 “打乱” 的三类指标,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项目受影响相对较小。

1. 血糖:餐后数值会 “飙升”,无法反映真实血糖水平
血糖是反映身体糖代谢功能的关键指标,也是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低血糖的重要依据。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的参考范围为 3.9-6.1mmol/L,这是身体在未摄入外源糖时,通过肝糖原分解维持的稳定水平。

一旦进食,哪怕只是一小块面包或一杯含糖豆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迅速被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升高。比如餐后 1 小时血糖可能达到 7.8-10mmol/L,餐后 2 小时逐渐回落 —— 这种生理性升高与糖尿病患者的病理性高血糖难以区分。如果非空腹检测血糖,可能会把健康人误判为 “血糖偏高”,也可能让早期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未达到空腹异常标准而漏诊。

2. 血脂:脂肪类食物会让血脂 “临时升高”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四项,其中甘油三酯受食物影响最明显。

人体摄入脂肪类食物(如油条、肥肉、坚果、油炸食品)后,肠道会将其分解为乳糜微粒,随后进入血液并转化为甘油三酯。这种变化在餐后 2-4 小时达到高峰,甚至可能持续 12 小时以上。比如一个人空腹时甘油三酯是 1.5mmol/L(正常范围),吃了一碗猪油炒饭或一盘油炸鸡块后,甘油三酯可能飙升至 3mmol/L 以上,导致 “高脂血症” 的误判;反之,如果本身有高脂血症,却在餐后检测,也可能因甘油三酯临时升高而掩盖真实的控制效果。

相比之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食物影响较小,但仍建议空腹检测 —— 毕竟体检是 “全面评估”,避免任何可能的干扰因素才是严谨的做法。

3. 肝功能:食物会让转氨酶、胆红素 “波动”
肝功能检查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等指标,也会因进食出现生理性波动。

进食后,胃肠道需要更多血液供应来消化食物,肝脏作为 “代谢中枢” 会随之活跃,肝细胞的代谢负担加重,可能导致少量转氨酶释放入血,让 ALT、AST 出现轻度升高(通常不超过正常范围上限的 1.5 倍)。这种升高与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导致的病理性升高容易混淆,尤其是本身肝功能就处于 “临界值” 的人群,可能会被过度检查或误诊。

此外,进食油腻食物后,胆汁分泌增加,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导致总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而大量摄入蛋白质(如鸡蛋、牛奶)后,肝脏代谢蛋白质产生的尿素氮也会增加,间接影响肝功能相关的代谢指标判断。

4. 其他项目:部分激素、电解质也会受影响
除了上述常见项目,部分激素检查(如皮质醇、生长激素)和电解质(如钾、钠)也可能因进食出现变化。比如皮质醇具有 “昼夜节律”,且进食会刺激其分泌增加;大量饮水或进食高盐食物,可能导致血钠浓度波动,影响电解质平衡的判断。

不过,像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项目,受食物影响极小,紧急情况下无需空腹也可检测 —— 但常规体检中,为了统一流程和避免多次抽血,通常会建议所有项目一起空腹完成。

三、空腹抽血的 “误区”:这些情况不算 “违规”
很多人对空腹抽血存在 “过度紧张”,比如担心 “晚上喝口水都不行”“熬夜会影响结果”。其实,空腹抽血也有 “灵活空间”,并非完全 “滴水不进”。

首先,少量饮用白开水是允许的。空腹期间喝 50-100 毫升白开水,不会稀释血液,也不会影响血糖、血脂等指标,反而能避免因脱水导致血液黏稠,让抽血更顺利。但要注意,不能喝含糖饮料(可乐、果汁)、咖啡、茶、牛奶等,这些饮品中的成分会直接干扰检查结果。

其次,慢性病患者可遵医嘱 “带药空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不能为了空腹抽血而擅自停药 —— 比如糖尿病患者停药后可能出现低血糖,高血压患者停药可能导致血压骤升。这类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少量白开水送服药物后再去抽血,既能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最大程度减少药物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最后,空腹时间并非 “越长越好”。超过 16 小时的 “超空腹” 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低血糖、酮症等情况,反而会让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异常。因此,建议前一天晚上 8 点后停止进食,第二天早上 8-10 点完成抽血,确保空腹时间在 8-12 小时之间。

四、总结:空腹抽血是为了 “让数据说话”
看似简单的 “空腹” 要求,本质是为了排除食物对血液成分的干扰,让检查结果更准确地反映身体的真实状态。如果因为 “怕饿”“嫌麻烦” 而不空腹抽血,不仅可能导致检查结果失真,还可能让医生做出错误判断,甚至延误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下次去医院抽血前,不妨提前规划好饮食时间,晚上早点休息,早上空腹时带一瓶白开水 —— 小小的配合,能让每一项检查数据都更有意义,也能让自己更清晰地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李永丽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