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及预防措施

2020-11-04 08: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首要致死病因,每年导致1700万人死亡,我国发病率更以年均3%的速度攀升。这类疾病具有隐匿性强、致残率高的特点,但通过识别早期预警信号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本文系统梳理心血管疾病的八大预警信号,并提出科学预防方案。

一、八大核心预警信号需警惕

1. 头痛与头晕的异常表现

突发性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可能是脑出血的典型表现。当头痛呈现"炸裂感"且伴随视力模糊时,提示颅内压急剧升高。慢性头晕若伴有天旋地转感,尤其在体位改变时加重,则可能是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临床数据显示,30%的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1周出现过持续性头晕。

2. 胸痛的特征性改变

心绞痛发作时,胸部呈现压榨性闷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甚至无名指。若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不缓解,伴大汗淋漓、面色苍白,需立即警惕心肌梗死。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患者症状常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上腹痛或背痛。

3. 呼吸困难的预警意义

活动后呼吸困难是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当平卧时出现"端坐呼吸"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提示左心功能严重受损。急性肺水肿患者会突发严重呼吸困难,伴咳粉红色泡沫痰,需紧急处理。

4. 肢体异常的神经学表现

单侧肢体突然无力或麻木,持物掉落,行走时向一侧偏斜,可能是脑梗死的前兆。若同时出现面部下垂、口角歪斜,提示面神经受累。研究显示,肢体麻木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就诊的患者,溶栓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5. 视力与言语的急性改变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会导致突发无痛性视力丧失,1小时内不处理将造成永久性损伤。言语不清表现为找词困难、语句混乱,或完全不能理解他人话语,提示大脑语言中枢受损。

6. 心悸与心律失常

频繁出现早搏感(心脏"漏跳")、持续心悸或脉搏不规则,可能是房颤、室上速等心律失常的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虽以心悸为主诉,但其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3倍。

7. 睡眠呼吸异常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呼吸暂停超过10秒,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长期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临床发现,中重度OSAH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3倍。

8. 记忆力进行性减退

血管性痴呆早期表现为近事遗忘、计算力下降,但定向力保留。MMSE评分低于24分合并颈动脉斑块时,需警惕认知障碍与脑血管病变的关联。

二、三级预防体系构建

1. 初级预防:生活方式干预

膳食调整:采用DASH饮食模式,每日盐摄入<5g,增加钾摄入(>2000mg/d)。研究证实,地中海饮食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30%。

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结合抗阻训练(每周2次)。运动时心率应达到(220-年龄)×60%-70%。

戒烟限酒:吸烟者冠心病风险增加2-4倍,戒烟1年后风险降低50%。酒精摄入男性<25g/d,女性<15g/d。

2. 二级预防:危险因素控制

血压管理:家庭血压监测应<130/80mmHg,老年患者可放宽至<140/90mmHg。

血脂调控:LDL-C目标值根据风险分层:极高危患者<1.4mmol/L,高危患者<1.8mmol/L。

血糖控制:HbA1c目标值<7%,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至<8%。

3. 三级预防:疾病管理优化

药物依从性:他汀类药物需终身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应空腹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心脏康复:包括运动训练、心理干预、职业康复的综合性方案,可使全因死亡率降低26%。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5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冠心病患者每年行冠脉CTA复查。

三、预警信号处置流程

当出现上述预警信号时,应遵循"FAST原则":

Face(面部):观察是否口角歪斜

Arms(手臂):检查是否单侧无力

Speech(言语):评估是否言语不清

Time(时间):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溶栓治疗黄金时间为发病后3小时内

对于胸痛患者,需保持安静体位,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血压正常时),若5分钟不缓解应再次服用并呼叫救护车。

心血管疾病的防控需要构建"预防-筛查-干预-康复"的全链条管理体系。通过识别早期预警信号,结合个体化预防策略,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高危人群每3个月随访一次,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

(赵伟 河北燕达医院 心血管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