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普外科手术,本以为熬过疼痛就能顺利康复,却没想到腹胀、便秘接踵而至。肚子像充满气的气球,排便困难让人坐立难安,这些不适不仅影响术后恢复体验,还可能拖延康复进程。别担心,这篇肠道调理指南将为你揭开术后腹胀、便秘的 “神秘面纱”,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
一、术后腹胀、便秘,为什么找上普外患者?
在探讨如何调理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术后腹胀、便秘产生的原因。普外手术类型多样,无论是胃肠手术、肝胆手术,还是阑尾切除、疝气修补等,术后腹胀、便秘都较为常见。
从生理层面来看,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会抑制肠道蠕动。正常情况下,肠道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 “运输队”,不断地将食物残渣向前推进,但麻醉药物会给这支 “运输队” 按下 “暂停键” ,使肠道蠕动变得缓慢甚至暂时停止。此外,手术操作本身会对肠道造成一定刺激,引发肠道的应激反应,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术后患者活动量大幅减少,也是导致腹胀、便秘的重要因素。长期卧床或久坐,使得腹部肌肉和肠道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进一步削弱了肠道的蠕动能力。而且,术后患者的饮食结构往往发生改变,初期多以流食、半流食为主,食物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无法有效刺激肠道蠕动,也容易引发便秘。另外,术后疼痛、精神紧张等因素,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控,导致肠道运动不协调,加重腹胀、便秘症状。
二、缓解腹胀、便秘,科学方法大揭秘
(一)饮食调理:给肠道 “加油”
术后饮食调理是缓解腹胀、便秘的关键一环。在术后初期,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应遵循 “少食多餐” 的原则,从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开始,如米汤、藕粉等。随着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可以过渡到半流食,如小米粥、南瓜粥、软面条等。
膳食纤维被称为肠道的 “清洁工”,当身体允许时,应逐渐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水果如香蕉、苹果、火龙果,以及全谷物食品燕麦、糙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物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但要注意,对于一些胃肠手术患者,初期摄入膳食纤维要适量,避免加重肠道负担。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也至关重要,每天至少饮用 1500 - 2000 毫升水,可以促进粪便软化,利于排出。可以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喝水。
(二)运动干预:唤醒肠道活力
适当的运动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唤醒肠道活力。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对于腹部手术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术后 6 小时可尝试翻身,12 - 24 小时后可以在床边坐起,24 - 48 小时后可在他人搀扶下缓慢行走。刚开始时,每次行走时间不宜过长,5 - 10 分钟即可,之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
除了下床活动,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床上运动。比如仰卧位时,双腿屈膝,双手抱膝尽量贴近胸部,然后缓慢放下,重复 10 - 15 次;或者进行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 10 - 15 分钟,每天 2 - 3 次。这些运动能有效刺激肠道,促进气体排出,缓解腹胀。
(三)药物辅助:必要时的 “救星”
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调理,腹胀、便秘症状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对于腹胀,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它们能增强肠道蠕动,促进气体和食物的排空。针对便秘,可选择开塞露、乳果糖口服液等药物。开塞露能润滑肠道、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射;乳果糖口服液则通过增加肠道内水分,软化粪便,促进排便。但要注意,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滥用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四)心理调节:为肠道 “解压”
术后的疼痛和对康复的担忧,容易让患者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因此,心理调节同样不容忽视。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与家人朋友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也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为肠道健康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预防为主,让腹胀、便秘 “无机可乘”
预防胜于治疗,对于普外患者来说,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术后腹胀、便秘的发生。在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给予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指导,患者应积极配合。术后,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建议进行饮食和活动,不要因为感觉身体稍有好转就放松警惕。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也很重要,每天固定时间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建立排便反射。
术后腹胀、便秘虽然常见,但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了解其产生原因,掌握科学的调理方法,从饮食、运动、药物、心理等多方面入手,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就能让肠道尽快恢复正常功能,加速术后康复,拥抱健康生活。如果腹胀、便秘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加重趋势,如腹痛剧烈、呕吐等,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李真真 郑州仁济医院 外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