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AI)已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微生物检验技术也不例外。微生物检验在医疗、食品、环境等诸多行业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时效性直接影响着决策的制定。传统微生物检验技术虽为我们奠定了基础,但在面对日益复杂的需求时,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而 AI 的出现,恰似一道曙光,为微生物检验技术的革新带来了无限可能。
传统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局限
长期以来,传统微生物检验技术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疾病诊断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传统培养法是最经典的检测手段,它通过将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上,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其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随后,检验人员对菌落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开展生化反应鉴定等操作,以此确定微生物的种类。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个显著的弊端 —— 耗时较长。通常情况下,需要数天时间才能获得结果,这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危重患者的诊断,可能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而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方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到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流感病毒为例,数小时内便可得出结果,为流感的快速诊断和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不过,此类技术也并非十全十美,它们往往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检测成本相对较高,在一些资源有限的地区或小型实验室,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免疫学检测法则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对样本中的微生物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测,常见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等。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和早期诊断,像艾滋病筛查中通过检测血液中的 HIV 抗体来初步判断感染情况。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AI 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智能图像识别助力菌落计数与鉴定
在微生物检验的微观世界里,菌落的计数与鉴定是基础且重要的工作。传统人工计数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容易受到检验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误差较大。如今,AI 技术的介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智能全自动菌落分析仪凭借 “全封闭光学系统 + AI 算法 + 智能软件” 的创新组合,成为微生物检测的得力助手。
仪器的全封闭钢制暗仓设计独具匠心,内壁经过黑化喷砂处理,反射率极低,配合上下提拉式密封门,构建出零杂光干扰的光学纯净空间。288 颗进口 LED 组成的混合光源矩阵,模拟自然光全光谱输出,能高度还原菌落色泽。独创的遮光叶片 + 暗视野悬浮漫反射技术,使光线均匀度极高,无样本时背景全黑,有样本时可形成边界清晰的立体菌落图像,即使是微小如 0.2mm 的菌落也能清晰分辨。
在 AI 算法方面,卷积神经网络(CNN)算法大显身手。它可自动提取菌落边缘、纹理、形态等 12 项特征参数,短短 3 秒内就能完成全皿计数,准确率高达 98.7%。智能软件支持多种计数方式,如一键智能计数、区域选择计数等,并能进行全皿形态统计。某乳制品企业在检测原料奶时,该算法成功自动区分乳酸菌与杂质颗粒,计数效率提升了 5 倍,误差率大幅降低。此外,一些先进的系统还能通过 AI 技术对菌落形态、颜色和扩散特征等细微差异进行精准捕捉,每小时可处理 200 个培养皿,效率是人工检测的三倍之多。
加速病原体检测与诊断
在临床诊断中,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AI 技术的应用显著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诊断效率。例如,拉曼光谱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在显微镜下实现对单个微生物细胞的秒级鉴定。拉曼光谱可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非标记、快速、无损地获取细胞的 “生化指纹”,但光谱解析存在高维度、高噪声、高复杂性的难题,而深度学习能够自动从复杂光谱数据中提取细微特征,成功实现 “读懂光谱”。这一技术满足了在显微镜下对病患样本中的病原直接进行鉴定的需求,极大地提升了检测的时效性。
还有新兴的 AI 量子点微生物检测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 “AI 微生物指纹识别技术 + 量子点超敏探针”,可快速、精准、低成本地检测细菌总数。该平台创新性地融合了微生物指纹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借助 AI 算法与高精度显微成像的深度耦合,实现了单病原微生物的实时精准定量检测,30 分钟内即可出结果,精准度超 90%,彻底解决了传统方法依赖复杂前处理、耗时长的痛点,在医疗感控、生物制药、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预测微生物特性与行为
除了检测和鉴定,AI 还能够预测微生物的特性与行为。通过对大量微生物数据的学习和分析,AI 模型可以预测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盲目用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同时,AI 技术还能用于预测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传播趋势,为公共卫生防控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例如,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利用 AI 模型可以预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从而优化食品保鲜和加工工艺,保障食品安全。
AI 革新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优势
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
AI 技术实现了微生物检测流程的自动化,从样本采集、处理到结果解读,一系列环节都能高效完成,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和误差。在菌落计数中,AI 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菌落,避免了人工计数的主观性和疲劳误差。在病原体检测方面,秒级鉴定和短时间内得出检测结果,使得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显著提高了医疗效率。例如,某三甲医院引入智能检测设备后,手术间沉降菌超标预警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院内感染率下降了 40%。
拓展检测范围
对于一些难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的微生物,传统检测方法往往束手无策,而 AI 技术为检测这类微生物提供了可能。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各种特征数据,AI 模型能够识别出这些难以培养的微生物,扩大了微生物检测的范围,提高了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率,有助于发现更多潜在的致病微生物,为疾病防控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实现实时监控与预警
在食品、水源、空气等环境监测以及医疗感控等领域,实时监控微生物污染情况至关重要。AI 技术可以实时分析样本中的微生物数据,一旦发现异常,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例如,在制药企业的无菌车间,通过 AI 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用水菌落数,检测周期从 7 天降至 6 小时,确保生产环境的安全。在公共卫生领域,实时预警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保障公众健康。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 AI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AI 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数据,而微生物数据的收集和标注工作较为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同时,不同来源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如何整合和利用这些数据,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AI 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和监管审批,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实验室人员对 AI 技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也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 在微生物检验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AI 模型将不断优化,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预测微生物的各种特性。同时,AI 技术将与其他新兴技术,如微流控芯片、纳米技术等深度融合,开发出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微生物检验设备和方法。此外,AI 还将助力构建全球微生物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快速流通和分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革新着微生物检验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更高效、准确、全面的检测手段。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完善,AI 必将在微生物检验领域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泽乾 淇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