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胆结石为啥偏爱久坐族?这些坏习惯得赶紧改

2025-05-13 19: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胆结石就像一颗潜伏在胆囊里的“小石头”,一旦发作,会引发剧烈的疼痛,让人坐立难安。而在胆结石的“偏爱”名单里,久坐族赫然排在前列。为什么久坐的人更容易被胆结石盯上?这背后藏着很多与生活习惯相关的秘密。了解这些原因,并及时改掉那些伤胆的坏习惯,才能让胆囊远离“结石危机”。

一、胆囊和胆结石是啥?
胆囊是一个长在肝脏下方的小器官,形状像个梨,别看它体积不大,作用却很关键。它的主要任务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胆汁是肝脏分泌的一种液体,能帮助身体消化脂肪。当我们吃了油腻的食物,胆囊就会收缩,把胆汁排到肠道里,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结石,顾名思义,就是在胆囊或胆管里形成的固体“小石头”。这些石头的成分各不相同,有的主要是胆固醇,有的则以胆红素为主。它们大小不一,小的像沙粒,大的可能有鸡蛋那么大。胆结石刚形成时,可能不会让人有明显的感觉,但随着结石逐渐长大或移动,就可能堵塞胆管,引发胆绞痛、胆囊炎,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二、久坐族:胆结石的“重点目标”
久坐族,也就是那些长时间坐着不动的人,比如办公室职员、司机、学生等,之所以容易被胆结石“盯上”,和他们的身体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化密切相关。

1. 胆汁流动变缓,容易“淤积”长时间坐着不动,身体缺乏运动,会导致胆囊的收缩功能减弱,胆汁在胆囊里停留的时间变长,流动速度变缓。就像河流如果流速变慢,水里的泥沙就容易沉淀下来一样,胆汁流动不畅,其中的胆固醇、胆红素等成分就容易结晶、沉淀,慢慢形成结石。

2. 代谢速度下降,胆固醇易超标久坐会让身体的代谢速度变慢,能量消耗减少。如果同时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身体消耗不了的胆固醇就会在血液中积累,进而影响胆汁的成分,使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当胆固醇的浓度超过胆汁所能溶解的限度时,就会析出结晶,逐渐形成胆固醇结石。

3. 腹部压力变化,影响胆囊功能久坐时,腹部长期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压力也会发生变化,这会间接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胆囊无法正常“工作”,胆汁的排泄就会受到影响,为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这些坏习惯,让结石“有机可乘”
久坐只是一个基础因素,真正让胆结石“有机可乘”的,是久坐族身上那些相伴而生的坏习惯。这些习惯相互叠加,大大增加了患胆结石的风险。

1. 饮食不规律,胆囊“无所适从”很多久坐族因为工作忙,常常不吃早餐,或者三餐时间不固定。不吃早餐会导致胆囊一整晚储存的胆汁无法及时排出,胆汁在胆囊里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胆汁浓度升高,容易形成结石。而三餐不规律会打乱胆囊的收缩节奏,让胆囊“无所适从”,长期下来,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2. 偏爱“重口味”,给胆囊“添负担”久坐族往往更喜欢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蛋糕甜点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身体分泌更多的胆汁来帮助消化,但同时也会使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增加,容易形成结石。另外,很多人吃饭速度快,食物咀嚼不充分,也会加重胆囊的消化负担。

3. 喝水太少,胆汁“浓度过高”久坐族常常因为工作专注而忘记喝水,身体长期处于轻度缺水状态。这会导致胆汁的浓度升高,其中的成分更容易沉淀、结晶,增加结石形成的可能性。就像熬汤时如果水分太少,汤就会变得浓稠,容易粘锅一样,胆汁也需要足够的水分来保持合适的浓度。

4. 长期熬夜,打乱身体“节律”久坐族中,不少人还有熬夜的习惯,要么加班工作,要么刷手机、玩游戏。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肝脏和胆囊的正常代谢和修复。肝脏是分泌胆汁的“源头”,胆囊是储存胆汁的“仓库”,两者的功能受到影响,胆汁的质量和排泄就会出现问题,为结石的形成埋下隐患。

四、改掉坏习惯,给胆囊“减负”
想要远离胆结石,关键在于改掉那些坏习惯,从生活细节入手,给胆囊“减负”,让它能正常、高效地工作。

1. 规律三餐,给胆囊“定时间表”一定要养成吃早餐的习惯,而且早餐最好包含一些富含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食物,比如全麦面包、鸡蛋、牛奶等。早餐能刺激胆囊收缩,排出储存了一夜的胆汁,减少结石形成的风险。同时,要固定三餐时间,让胆囊形成规律的收缩和排泄节奏,避免因饮食不规律而功能紊乱。

2. 调整饮食,让胆汁“成分健康”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粗粮等。膳食纤维能帮助肠道蠕动,促进胆固醇的排出,减少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淡,少盐少辣,吃饭时细嚼慢咽,让食物更容易消化,减轻胆囊的负担。

3. 多喝水,让胆汁“流动顺畅”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每天至少喝1500-2000毫升的水,白开水、淡茶水都是不错的选择。充足的水分能稀释胆汁,促进胆汁的流动,减少结晶和沉淀的机会。可以在办公桌上放一个水杯,定时提醒自己喝水。

4. 告别久坐,让胆囊“动起来”每坐1小时左右,就站起来活动5-10分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伸展四肢、散步、弯腰等,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胆囊的收缩功能,帮助胆汁排出。周末或空闲时间,也可以进行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至少运动3-4次,每次30分钟以上,既能提高代谢速度,又能增强胆囊功能。

5. 规律作息,让身体“正常运转”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规律的作息能让肝脏和胆囊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保证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维持身体的正常节律。睡前可以少看电子产品,通过听音乐、泡脚等方式放松身心,帮助入睡。

五、胆囊“求救信号”,别忽视
虽然胆结石在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身体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这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1. 右上腹疼痛这是胆结石最常见的信号之一。疼痛可能是突然发作的剧烈绞痛,也可能是持续性的隐痛,有时会放射到右肩或背部。疼痛通常在吃了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发作,这是因为胆囊收缩时,结石刺激胆囊壁或堵塞胆管引起的。

2. 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胆结石会影响胆汁的排泄,进而影响脂肪的消化,导致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餐后腹胀、嗳气等。严重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尤其是在疼痛发作时,这些症状会更加明显。

3. 发热、黄疸如果胆结石引起了胆囊炎或胆管炎,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可能达到38℃以上。当结石堵塞胆管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红素会进入血液,导致皮肤、眼睛巩膜发黄,也就是出现黄疸,同时尿液颜色也会变深。

一旦出现这些信号,不要拖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比如腹部B超等,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胆结石偏爱久坐族,并非偶然,而是久坐带来的身体变化和不良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只要及时认识到这些问题,改掉坏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降低患胆结石的风险,让胆囊保持健康。从现在开始,告别久坐,规律饮食,让胆囊轻松工作,让身体更健康。

(范雅静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医院区肝胆胰外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