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身体里默默无闻的 “劳模”,每天承担着解毒、代谢、合成等多项重要工作,维系着身体的正常运转。但这个 “劳模” 也有脆弱的一面,长期熬夜就是伤害它的 “隐形杀手”。而肝硬化,作为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往往与长期的肝脏损伤积累有关。想要远离肝硬化,从规律作息开始呵护肝脏,是简单却有效的重要一步。
一、肝脏:身体里的 “全能加工厂”
肝脏位于右上腹,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就像一座 24 小时不停运转的 “全能加工厂”,功能繁杂且关键。
1. 解毒高手 身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比如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还有从外界摄入的药物、污染物等,都需要肝脏来进行分解和转化,变成无毒或低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如果肝脏功能受损,这些毒素就会在体内堆积,影响身体健康。
2. 代谢中心 肝脏在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能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在身体需要时再释放到血液中;能参与脂肪的合成与分解,调节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还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后重新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满足身体生长、修复的需求。
3. 营养储存库 肝脏还负责储存多种重要的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 A、D、E、K 等脂溶性维生素,以及铁、铜等矿物质。当身体缺乏这些营养时,肝脏就会释放储备,维持身体的营养平衡。
4. 胆汁生产者 肝脏会不断分泌胆汁,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储存起来,在进食后帮助消化脂肪。如果肝脏分泌胆汁的功能出现问题,脂肪消化就会受到影响,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正是因为肝脏身兼数职,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身体的正常运转。
二、熬夜:肝脏的 “隐形破坏者”
熬夜,这个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习惯,正在悄无声息地对肝脏造成伤害,而且这种伤害会随着熬夜次数的增加而不断累积。
1. 打乱解毒节奏 肝脏的解毒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尤其在夜间,当身体进入休息状态时,肝脏会集中精力进行解毒。比如晚上 11 点到凌晨 3 点,是肝脏解毒功能最活跃的时间段。如果此时还在熬夜,身体处于活跃状态,会分散肝脏的 “精力”,影响解毒效率,导致毒素在肝脏内停留时间过长,对肝细胞造成损伤。
2. 影响代谢平衡 长期熬夜会打乱肝脏的代谢节奏,导致糖、脂肪代谢紊乱。肝脏无法正常储存和释放葡萄糖,可能引发血糖波动;脂肪代谢失衡则会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形成脂肪肝,而脂肪肝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会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进而增加肝硬化的风险。
3. 降低修复能力 肝细胞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受到损伤,而夜间的深度睡眠能为肝脏提供修复和再生的时间。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分泌一些有助于肝细胞修复的激素,促进受损细胞的恢复。熬夜会剥夺肝脏的修复时间,让受损的肝细胞无法及时修复,长期下来,肝脏的功能就会逐渐下降。
4. 削弱免疫防线 熬夜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而肝脏是身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力下降会让肝脏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增加患肝炎等疾病的风险,而这些疾病也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肝硬化:肝脏的 “瘢痕化” 危机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简单来说,就是肝脏长期受到损伤后,正常的肝细胞被大量的瘢痕组织取代,导致肝脏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
1. 肝脏变硬变小 健康的肝脏质地柔软且有弹性,而发生肝硬化后,肝脏会逐渐变硬、变形,体积也可能缩小。这就像一块原本柔软有活力的海绵,慢慢变成了坚硬的 “石头”,失去了原有的弹性和功能。
2. 功能严重衰退 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肝脏的各项功能会逐渐衰退。解毒能力下降,毒素在体内堆积,可能导致肝性脑病,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症状;代谢功能紊乱,会引发低蛋白血症、腹水、水肿等问题;胆汁分泌和排泄受阻,会出现黄疸、皮肤瘙痒等表现。
3. 并发症风险高 肝硬化还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比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这是由于肝硬化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血管破裂引起的,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还可能出现肝腹水,导致腹部膨隆、呼吸困难;甚至会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
肝硬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经到了疾病的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因此,预防肝硬化的发生远比治疗更为重要。
四、规律作息:给肝脏 “休养生息” 的机会
规律作息是呵护肝脏、预防肝硬化的基础,它能让肝脏按照自身的节律进行工作和修复,减少损伤的积累。
1. 保证充足睡眠 成年人每天应保证 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而且要尽量早睡,最好能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让肝脏在凌晨的黄金解毒时间段内充分发挥作用。睡前要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避免睡前玩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
2. 养成午睡习惯 条件允许的话,每天可以进行 15 - 30 分钟的午睡。午睡能让肝脏在白天也得到短暂的休息,缓解上午工作带来的疲劳,有助于恢复肝脏的功能。但要注意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能会影响夜间睡眠。
3. 避免昼夜颠倒 有些人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夜班,长期昼夜颠倒会严重打乱肝脏的生物钟。如果无法避免夜班,要尽量减少夜班次数,在夜班后及时补充睡眠,保证总睡眠时间充足,并且在非夜班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让肝脏逐渐适应并减少损伤。
4. 固定作息时间 尽量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和节假日。这样可以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肝脏也能按照固定的节律进行工作和修复,提高功能效率,减少因作息紊乱带来的损伤。
五、预防肝硬化:不止于规律作息
规律作息是预防肝硬化的重要一环,但想要全面呵护肝脏,还需要结合其他健康习惯,从多个方面减少肝脏损伤。
1. 远离酒精伤害 酒精对肝脏的伤害是明确且严重的,酒精进入人体后,90% 以上需要通过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损伤肝细胞。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因此,预防肝硬化,首先要做到不饮酒或少饮酒,尤其是已经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必须严格戒酒。
2. 合理健康饮食 饮食对肝脏健康影响很大。要保持饮食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肝脏的修复和代谢。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避免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形成脂肪肝。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比如发霉的花生、玉米等,黄曲霉毒素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谨慎用药 药物进入人体后,很多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有些药物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即药物性肝损伤。因此,在服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滥用药物,尤其是一些成分不明的保健品和偏方,避免因药物副作用损伤肝脏。
4. 预防感染 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原因,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最容易慢性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预防病毒性肝炎,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与肝炎患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避免不洁注射、输血等行为。如果已经感染了肝炎病毒,要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控制病毒复制,减少肝脏损伤。
5.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肝脏检查是早期发现肝脏问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有肝硬化家族史、长期饮酒、患有病毒性肝炎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肝脏的异常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情进展为肝硬化。
肝脏的健康关乎全身的福祉,而熬夜对肝脏的伤害不容忽视。肝硬化虽然可怕,但它是可以通过早期预防来避免的。从规律作息开始,给肝脏足够的 “休养生息” 时间,再结合健康的饮食、远离酒精、谨慎用药等习惯,就能为肝脏构建一道坚实的保护屏障。
(范雅静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医院区肝胆胰外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