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总以为喝酒‘伤胃不伤肝’,直到体检发现肝硬化,才知道后悔……”在肝病门诊,这样的叹息屡见不鲜。肝硬化是一种由长期肝损伤引发的慢性进行性疾病,被称为“肝病终点站”。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肝硬化的成因、早期信号及科学预防策略,帮助读者远离“肝”危机,守护生命的“化工厂”。
一、认识肝硬化:肝脏如何从“代偿”走向“失代偿”?
肝硬化的本质是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和肝结构破坏。正常肝脏像柔软的“海绵”,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即使损伤70%仍能维持基本功能),但长期损伤会导致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坚硬的“瘢痕肝”。
核心病因
1.慢性酒精中毒
长期酗酒(男性>40g酒精/日,女性>20g/日,持续5年以上)是肝硬化的主要诱因之一。酒精在肝脏代谢生成乙醛,直接毒害肝细胞,引发酒精性肝炎,逐步发展为肝硬化。
2.病毒性肝炎
乙肝(HBV)和丙肝(HCV)是我国肝硬化的首要病因。病毒持续复制引发慢性炎症,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最终纤维化。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人群中,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引发炎症,约10%-15%的脂肪性肝炎会进展为肝硬化。
4.其他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长期服用损肝药物(如抗结核药、部分中药);
-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
发展阶段
-代偿期:肝脏轻度纤维化,症状轻微,可正常生活工作;
-失代偿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二、早期信号:身体发出的“肝损伤警报”
肝硬化早期症状隐蔽,易被误认为“亚健康”,以下信号需警惕:
-全身症状:
✅长期乏力、疲劳感(即使休息也难以缓解);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肝细胞受损导致代谢异常);
✅低热(肝脏炎症反应引起)。
-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腹胀(胃肠道淤血水肿);
✅恶心、厌油腻(胆汁分泌减少影响消化);
✅腹泻或便秘(肠道菌群失调)。
-肝区不适:
右上腹隐痛或胀痛(肝包膜受牵拉),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体征变化:
-肝掌:手掌大小鱼际处发红,按压褪色;
-蜘蛛痣:颈部、胸部出现中心凸起的红色血管痣,形似蜘蛛(与雌激素灭活减少有关)。
关键提醒:出现以上症状时,需及时做肝功能、腹部B超、肝纤维化扫描(如FibroScan)等检查,避免延误诊断。
三、并发症:失代偿期的“致命威胁”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并发症是主要致死原因,需重点防范:
1.腹水:肚子变大的“隐形杀手”
-成因: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30g/L),血管内液体漏入腹腔;门静脉高压导致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
-表现:腹部膨隆如蛙腹,腹胀明显,可能伴随双下肢水肿;
-危险:腹水易合并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出现发热、腹痛,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
2.消化道出血:突然呕血的“生死时速”
-成因: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管壁薄如“气球”,进食粗糙食物或剧烈呕吐可能引发破裂出血。
-表现:突发呕血(呕吐物呈咖啡渣样或鲜红色)、黑便(柏油样便),严重者出现头晕、心慌、休克。
-数据警示:首次出血死亡率约30%-50%,存活者若未干预,1-2年内再出血率高达60%-80%。
3.肝性脑病:意识模糊的“肝昏迷前兆”
-成因:肝脏无法清除体内毒素(如氨、硫醇),毒素入脑引发神经精神症状。
-表现:
①早期:性格改变(如沉默寡言或烦躁不安)、计算力下降;
②中期:嗜睡与兴奋交替,言语不清,出现扑翼样震颤(双手平举时抖动);
③晚期:昏迷、抽搐,危及生命。
4.肝肾综合征:肝肾“连锁反应”
-门静脉高压导致肾脏血流减少,出现少尿、无尿、血肌酐升高等肾功能衰竭表现,是肝硬化终末期的标志之一。
四、规范治疗:从“抗纤维化”到“防并发症”的全程管理
肝硬化治疗的核心是延缓纤维化进展、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不同阶段策略不同:
1.代偿期:病因治疗+抗纤维化
-根除病因:
✅酒精性肝硬化:严格戒酒(滴酒不沾);
✅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需长期服用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丙肝患者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根治;
✅脂肪性肝硬化:减重(体重下降5%-10%)、控制血糖血脂。
-抗纤维化治疗:
-中成药:如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西药:目前尚无明确抗纤维化西药,主要通过改善病因间接延缓进展。
2.失代偿期:对症治疗+并发症管理
-腹水治疗:
①限制钠水摄入:每日食盐<2g,饮水量<1000ml;
②利尿剂:如螺内酯+呋塞米,促进水分排出(需监测血钾,避免电解质紊乱);
③补充白蛋白:低蛋白血症者定期输注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消化道出血急救:
①禁食水,卧床休息;
②药物止血:静脉用生长抑素(如奥曲肽)收缩血管;
③内镜治疗:曲张静脉套扎或硬化剂注射,紧急止血;
④介入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降低门静脉压力。
-肝性脑病治疗:
-限制蛋白质摄入(急性期<20g/日),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如豆腐);
-口服乳果糖:酸化肠道,减少氨吸收,促进毒素排出;
-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
3.终末期:肝移植唯一根治手段
-适应症:反复消化道出血、难治性腹水、肝性脑病等终末期患者;
-效果: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0%-80%,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五、日常养护:从饮食到生活的“护肝指南”
1.饮食原则:高蛋白、低刺激、控盐限水
-蛋白质摄入:
✅代偿期:每日1.0-1.5g/kg体重(如60kg者每日60-90g),优选鱼、蛋、奶、瘦肉等优质蛋白,促进肝细胞修复;
❌失代偿期合并肝性脑病:需严格限制蛋白质(<0.5g/kg/日),待病情好转后逐步增加。
-避免伤肝食物:
-油炸食品、加工肉类(含亚硝胺);
-霉变食物(如发霉玉米、花生,含黄曲霉毒素,强致癌性);
-辛辣调料、酒精(绝对禁忌)。
-控盐与补水:
腹水患者需清淡饮食,使用限盐勺(每日<2g),避免酱油、酱菜等高钠食品;饮水遵循“量出为入”原则(前一日尿量+500ml)。
2.生活习惯:减轻肝脏负担
-戒烟:尼古丁收缩肝血管,降低肝脏血流量,加速纤维化进程;
-规律作息:保证每日8小时睡眠,夜间11点前入睡(肝脏夜间代谢活跃);
-避免肝毒性药物:如布洛芬、红霉素、部分中药(如雷公藤、何首乌),用药前咨询医生。
3.心理调节:避免“情绪伤肝”
-焦虑、抑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加重肝损伤,可通过冥想、正念呼吸或心理咨询缓解压力;
-家属需给予支持,避免患者因病情产生孤独感或绝望情绪。
六、预防重点:从源头阻断肝硬化之路
1.病毒性肝炎的主动防控
-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乙肝家属)定期查乙肝五项,抗体阴性者补种疫苗;
-丙肝目前尚无疫苗,需避免共用针头、剃须刀等,高危人群(如输血史、吸毒者)定期查HCV抗体。
2.酒精危害的科学认知
-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g(约啤酒750ml或白酒50g),女性<15g(约啤酒450ml或红酒150ml),且不可长期连续饮酒;
-认识“戒酒误区”:“喝红酒养生”“少量饮酒不伤肝”均无科学依据,任何剂量酒精都可能损伤肝细胞。
3.脂肪肝的早期干预
-每年体检关注肝功能和腹部B超,发现脂肪肝后:
✅饮食调整:低热量、低脂肪、高纤维,避免含糖饮料;
✅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目标体重指数(BMI)降至18.5-24。
4.定期体检:高危人群的“护肝保险”
-建议对象:
✅乙肝/丙肝感染者、长期饮酒者、肥胖/糖尿病患者;
✅有肝癌家族史者、肝硬化患者家属。
-检查项目:
①肝功能:转氨酶(ALT/AST)、白蛋白、胆红素;
②肝病病毒标志物:乙肝五项、HCV抗体;
③腹部超声:评估肝脏形态、有无腹水、门静脉宽度;
④肝纤维化扫描(FibroScan):无创评估肝硬度值。
七、常见误区澄清:这些“常识”可能加速肝损伤
误区1:“转氨酶正常=肝没事”
❌转氨酶反映肝细胞炎症,但肝硬化早期肝细胞大量坏死,转氨酶可能正常或偏低(“酶胆分离”现象),需结合胆红素、白蛋白、超声等综合判断。
误区2:“中药没有副作用,可长期保肝”
❌部分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含马兜铃酸,可导致不可逆肝损伤甚至肾癌,保肝需在中医师辨证后使用,避免自行服用“保肝偏方”。
误区3:“肝硬化患者不能吃鸡蛋”
❌鸡蛋是优质蛋白来源,代偿期患者每日可吃1个鸡蛋(水煮蛋最佳),失代偿期需根据肝性脑病风险调整,不可一刀切禁食。
误区4:“肝掌和蜘蛛痣是肝硬化特有表现”
❌少数健康人、孕妇也可能出现肝掌或蜘蛛痣,需结合病史和检查排除肝硬化,不必过度恐慌。
八、总结:远离肝硬化的“四字箴言”
-防:预防肝炎感染,拒绝酗酒,控制体重;
-早:早期发现肝损伤,定期体检,及时干预;
-规:规范治疗病因(如抗病毒、戒酒),避免偏方误导;
-养:科学饮食、规律作息、心理平衡,减轻肝脏负担。
肝脏是人体唯一“可再生”的器官,但过度损伤会使其失去修复能力。从现在开始,少喝一杯酒、多一份体检意识、调整一次不健康的饮食,都是对肝脏最直接的保护。记住,肝硬化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突然发现”——重视每一次肝区不适,才能避免让“小问题”变成“大危机”。
(胡晓燕 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 消化血液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