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该如何应对?

2025-01-20 19:1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每天跑厕所十几次,腹痛像刀绞一样,吃了药好转没几天又复发……”许多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都在经历这样的“肠”痛循环。作为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不仅会导致腹痛、腹泻,还可能引发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增加肠癌风险。本文将解析两种疾病的特点、规范治疗及日常管理策略,帮助患者科学应对,重获肠道安宁。

一、认识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区别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者均以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但病变范围和表现有所不同:

1.克罗恩病(CD)——“全消化道的游击战”

-病变范围: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任意消化道,常见于回肠末端和结肠,呈节段性(非连续)分布。

-典型表现: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痉挛性疼痛,进食后加重;

✅腹泻:每日3-10次,大便呈糊状,一般无脓血(若合并感染或肛瘘可能有黏液血便);

✅全身症状:发热、体重下降、口腔溃疡、肛周脓肿或肛瘘(约1/3患者首发症状为肛瘘)。

-特点:易形成肠瘘、肠梗阻,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

2.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的持续性攻击”

-病变范围:仅限大肠(结肠和直肠),呈连续性分布,从直肠向近端蔓延。

-典型表现:

✅黏液脓血便:每日数次至数十次,大便含脓血、黏液,伴里急后重(便后仍有便意);

✅腹痛:左下腹隐痛或绞痛,便后缓解;

✅全身症状:较轻,重症者可有发热、贫血。

-特点: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导致结肠癌变,需定期筛查。

共同风险因素

-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IBD患者,亲属患病风险增加3-10倍;

-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过度增殖,引发异常免疫反应;

-免疫紊乱: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黏膜;

-环境因素:吸烟(尤其加重CD)、高糖饮食、长期压力。

二、如何区分IBD与普通肠炎?这些检查是关键

自我初步判断

-普通肠炎:多由感染引起,急性发作,症状持续数天至2周,抗生素治疗有效,治愈后不易复发。

-IBD:慢性反复发作,抗生素无效,伴随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需长期管理。

专业诊断检查

1.结肠镜检查(金标准)

-克罗恩病:肠黏膜可见“鹅卵石样”溃疡、节段性炎症,病变间有正常黏膜;

-溃疡性结肠炎: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可见浅小溃疡,无正常黏膜岛。

2.病理活检

取肠道组织观察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腺体结构是否异常(UC可能出现异型增生,提示癌变风险)。

3.影像学检查

-小肠CT/MRI:评估CD患者小肠病变范围、有无肠梗阻或肠瘘;

-钡剂灌肠:UC患者可见结肠袋消失、肠管呈“铅管样”改变。

4.血液检查

-炎症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反映肠道炎症活动;

-自身抗体:如p-ANCA(UC阳性率约60%)、ASCA(CD阳性率约50%),辅助鉴别诊断。

三、规范治疗:从“控制发作”到“维持缓解”的全程策略

IBD治疗的核心目标是诱导缓解(控制急性发作)和维持缓解(预防复发),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

1.药物治疗:阶梯式选择

-氨基水杨酸类(轻中度患者首选)

-代表药物:美沙拉嗪(口服或栓剂),通过抑制肠道炎症因子发挥作用;

-适用人群:UC轻中度活动期、CD缓解期维持治疗;

-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者需监测血肌酐,避免药物蓄积。

-糖皮质激素(中重度急性发作)

-代表药物:泼尼松、布地奈德,快速控制炎症,但不能长期使用(长期用可引发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适用人群:CD中重度活动期、UC急性重症发作;

-疗程:一般不超过8周,需逐步减量停药,避免反跳。

-免疫抑制剂(激素依赖或无效者)

-代表药物: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抑制异常免疫反应,需3-6个月起效;

-注意事项: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警惕骨髓抑制和肝损伤。

-生物制剂(突破性疗法,中重度患者优选)

-代表药物:英夫利西单抗(IFX)、阿达木单抗(ADA),靶向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快速诱导缓解;

-优势:起效快(部分患者用药2周内症状改善)、疗效持久,显著降低住院率和手术率;

-适用人群:传统药物无效或不耐受的中重度CD/UC患者。

-JAK抑制剂(口服靶向药物)

-代表药物:托法替布,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适用于对生物制剂应答不佳的患者;

-注意事项:增加感染风险,需评估结核、乙肝等感染情况。

2.手术治疗:不得已的“最后防线”

-适应症:

✅并发肠穿孔、大出血、肠梗阻;

✅难治性肛瘘(CD常见);

✅UC癌变或重度异型增生;

✅CD患者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营养不良。

-术式选择:

-UC:全结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彻底切除病变肠段;

-CD:病变肠段切除术,但术后复发率高(10年复发率约50%-70%),需长期药物维持。

3.营养支持:贯穿治疗全程

-急性期:

-严重腹泻或肠梗阻者需禁食,通过静脉营养(TPN)补充能量和营养素;

-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如粥、蒸蛋羹),避免粗纤维刺激肠道。

-缓解期:

-高能量、高蛋白饮食(如鱼、瘦肉、酸奶),纠正贫血和营养不良;

-补充维生素D、钙(长期用激素者易骨质疏松)、铁剂(针对贫血患者)。

-饮食禁忌:

-克罗恩病:避免高纤维(如全麦面包、生蔬菜)、坚果、种子类食物,防止肠梗阻;

-溃疡性结肠炎:少吃乳制品(可能加重腹泻)、辛辣调料、油炸食品。

四、日常管理:预防复发的“五大核心”

1.规律用药:避免擅自停药或减量

-IBD需长期治疗,即使症状缓解也需按医嘱维持用药(如UC缓解期美沙拉嗪需维持3-5年);

-生物制剂需定期输注(如英夫利西单抗每8周一次),不可随意中断。

2.监测与随访:警惕并发症信号

-定期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CRP:每1-3个月一次,监测炎症活动和药物副作用;

✅结肠镜:UC患者每年1次,CD患者每1-2年1次,筛查癌变和复发;

✅小肠镜/CTE:CD患者定期评估小肠病变。

-危险信号及时就医:

-血便加重、腹痛持续不缓解;

-发热>38.5℃、体重骤降(每月>5公斤);

-出现腹部包块或肠梗阻表现(停止排气排便、呕吐)。

3.心理调节:破解“肠-脑互动”恶性循环

-压力和焦虑会激活肠道免疫系统,诱发或加重IBD症状,约40%患者合并抑郁或焦虑;

-调节方法:

-正念冥想:每天10分钟专注呼吸,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认知行为疗法(CBT):改变对疾病的负面认知,如“复发=治疗失败”;

-加入患者社群:如“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获取支持和疾病管理经验。

4.生活方式调整:减少复发诱因

-戒烟:吸烟使CD复发风险增加2-3倍,UC患者也需戒烟(二手烟同样有害);

-适度运动:选择温和运动(如瑜伽、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篮球)诱发肠扭转;

-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熬夜会加重肠道炎症反应。

5.疫苗接种:降低感染风险

-IBD患者因免疫抑制治疗,感染风险升高,建议接种:

✅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非活疫苗);

❌避免活疫苗(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带状疱疹疫苗),可能引发严重感染。

五、特殊人群管理:妊娠、儿童与老年患者的注意事项

1.妊娠与哺乳期患者

-用药安全:

-美沙拉嗪、硫唑嘌呤在妊娠期相对安全(需医生评估);

-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妊娠中晚期慎用,哺乳期可继续使用(乳汁中药物浓度低)。

-分娩方式:

CD患者若存在肛周病变,建议剖宫产,避免阴道分娩加重肛瘘;

UC患者可正常顺产,但需提前与产科医生沟通病情。

2.儿童IBD患者

-特点:以CD为主,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慢性炎症消耗+激素副作用);

-治疗重点:

-优先选择生物制剂,减少激素使用;

-营养干预:保证每日热量摄入(高于同龄健康儿童20%-30%),必要时使用肠内营养制剂(如百普力)。

3.老年IBD患者

-特点:UC多见,症状不典型(如以贫血、体重下降为主要表现),易误诊为肠癌;

-注意事项:

-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避免诱发消化道出血;

-监测骨密度,及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六、常见误区澄清:这些认知可能加重病情

误区1:“IBD是‘富贵病’,要多补营养”

❌急性期过度进食高蛋白、高纤维食物会加重肠道负担,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误区2:“症状缓解就是治愈,可以停药”

❌IBD目前无法根治,症状缓解仅代表进入“临床缓解期”,仍需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跳,甚至引发中毒性巨结肠(UC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

误区3:“克罗恩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缓解期可将水果制成果泥或煮软后少量摄入(如苹果、香蕉),避免生的粗纤维水果(如梨、橙子)。

误区4:“溃疡性结肠炎一定会癌变”

❌仅约3%-5%的UC患者在病程10年以上可能癌变,定期肠镜筛查和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风险(建议病程8年后每年做肠镜+活检)。

七、未来展望:生物制剂与精准医疗的突破

近年来,IBD治疗领域不断革新:

-新型生物制剂:如维多珠单抗(VDZ),靶向肠道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减少全身免疫抑制,适用于合并感染或妊娠患者;

-小分子药物:如乌帕替尼(UPA),选择性抑制JAK1,对中重度UC疗效显著;

-粪菌移植(FMT):将健康人粪便中的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重建正常菌群,对部分CD/UC患者有效(仍需更多研究验证)。

八、总结:与IBD“共处”的关键法则

面对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建立“长期管理”的认知:

-接受现实,积极应对:IBD虽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80%以上患者可实现长期缓解,正常工作生活;

-医患协作,个体化治疗:定期与医生沟通病情,根据发作频率和药物反应调整方案;

-关注细节,防患未然:从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消除复发诱因,警惕并发症早期信号。

肠道的慢性炎症就像一场“持久战”,但每一次科学的治疗选择、每一个健康习惯的坚持,都是在为“和平”积累筹码。记住,你不是孤军奋战——现代医学的进步和越来越多的社会支持,正在让IBD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愿每一次腹痛都能被及时化解,每一次腹泻后都能迎来肠道的平静。

(胡晓燕 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 消化血液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