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肠易激综合征(IBS):一紧张就拉肚子?如何改善肠道“敏感体质”?

2025-04-18 09:1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重要会议前突然想拉肚子,考试时腹痛难忍,或是情绪焦虑时频繁放屁、腹胀?这些症状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IBS)**在作祟。作为消化科的“常客”,IBS虽然不危及生命,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被称为“肠道敏感体质”。本文将解析IBS的成因、症状及科学调理方法,帮助你告别“肠”态,找回肠道舒适感。

一、认识肠易激综合征:为什么肠道会“过敏”?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病,特点是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和脑肠轴失调。简单来说,就是肠道“太敏感”,对正常刺激反应过度,导致腹痛、腹泻或便秘。

核心发病机制

1.脑肠轴紊乱

大脑与肠道通过神经、激素紧密连接(脑肠轴)。压力、焦虑等情绪会通过脑肠轴引发肠道肌肉过度收缩或松弛,导致腹痛、腹泻或便秘。

2.肠道动力异常

-腹泻型IBS(IBS-D):肠道蠕动过快,食物未充分吸收就被排出;

-便秘型IBS(IBS-C):肠道蠕动过慢,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

-混合型IBS(IBS-M):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3.内脏高敏感

IBS患者的肠道对刺激(如轻微扩张、收缩)的感知阈值降低,即使正常肠道活动也会引发疼痛或不适。

4.肠道菌群失衡

部分患者存在肠道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可能参与肠道炎症和动力异常。

二、典型症状: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IBS?

IBS的症状多样,但有以下核心特征可帮助初步判断:

-腹痛或腹部不适:

✅反复发作,每周至少1天,持续3个月以上;

✅排便后缓解,或伴随排便频率、性状改变。

-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型:每日排便3次以上,大便呈稀水样或糊状,无脓血;

-便秘型:每周排便<3次,大便干硬呈颗粒状,排便费力;

-混合型:两种症状交替出现。

-伴随症状:

腹胀、排气增多、排便不净感,部分人可能出现黏液便(大便表面有白色黏液)。

排除标准:

IBS属于“排除性诊断”,需通过肠镜、大便常规等检查排除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结直肠癌等器质性疾病。

三、为什么情绪会“指挥”肠道?压力如何引发IBS?

情绪与肠道的“双向对话”

-急性压力:如考试、争吵,会通过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快速影响肠道蠕动,导致“应激性腹泻”。

-慢性压力:长期焦虑、抑郁会改变肠道菌群组成,激活肠道免疫系统,引发持续的肠道功能紊乱。

研究发现:约70%的IBS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而普通人群这一比例仅为10%-15%。

四、科学调理方案:从饮食到心理的综合干预

IBS的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避免“一刀切”。

(一)饮食调整:避开“触发食物”,重建肠道平衡

1.低FODMAP饮食(重点推荐)

FODMAP是一类易发酵的短链碳水化合物,可能引发肠道产气过多、渗透吸水,导致腹胀、腹泻。

-需限制的食物:

✅高果糖食物:蜂蜜、苹果、西瓜;

✅乳糖:牛奶、奶酪(乳糖不耐受者);

✅多元醇(糖醇):口香糖、蘑菇、李子;

✅小麦和豆类:小麦制品(面包、面条)、洋葱、大蒜、扁豆。

-可选择的食物:

✅低果糖水果:香蕉(成熟)、蓝莓、葡萄;

✅低乳糖乳制品:酸奶(含活菌)、无乳糖牛奶;

✅蛋白质:鸡蛋、鸡肉、鱼肉;

✅蔬菜:菠菜、胡萝卜、土豆(煮熟)。

-实施步骤:

①严格限制高FODMAP食物2-4周,观察症状是否改善;

②逐步重新引入每种高FODMAP食物(如洋葱),每次一种,观察是否触发症状;

③确定个人“触发食物”后,长期避免摄入。

2.增加膳食纤维(根据类型选择)

-腹泻型IBS(IBS-D):

避免高纤维食物(如全麦面包、生蔬菜),可少量摄入可溶性纤维(如燕麦、胡萝卜),吸收肠道水分,改善腹泻。

-便秘型IBS(IBS-C):

增加可溶性纤维(如奇亚籽、洋车前子壳粉)和不可溶性纤维(如糙米、芹菜),促进肠道蠕动,但需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量摄入引发腹胀。

3.避免刺激性食物

-酒精、咖啡因(咖啡、浓茶)、辣椒、油炸食品会刺激肠道黏膜,加重敏感。

-产气食物:碳酸饮料、豆类、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可能加重腹胀。

(二)心理调节:解开“脑肠轴”的情绪死结

1.压力管理技巧

-正念冥想:每天10-15分钟,专注呼吸,将注意力拉回当下,减少焦虑对肠道的影响(可使用冥想APP辅助)。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专业心理医生指导,改变对症状的负面认知(如“腹痛=癌症”),缓解恐惧引发的肠道反应。

2.规律作息与运动

-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熬夜会加剧脑肠轴紊乱;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压力,同时改善肠道蠕动(建议餐后1小时运动,避免空腹剧烈运动)。

(三)药物辅助:对症缓解症状

1.腹泻型IBS(IBS-D)

-蒙脱石散:吸附肠道毒素和水分,改善腹泻(空腹服用,与其他药物间隔2小时);

-洛哌丁胺:抑制肠道蠕动,适用于急性腹泻发作(需遵医嘱,避免长期使用导致便秘)。

2.便秘型IBS(IBS-C)

-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PEG)、乳果糖,温和增加粪便水分,缓解便秘;

-促动力药:如普芦卡必利,促进肠道蠕动(需医生评估后开具)。

3.腹痛明显者

-抗痉挛药:如匹维溴铵、颠茄片,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引发的腹痛(餐前服用)。

(四)肠道微生态调节

-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改善肠道菌群平衡,缓解腹胀、腹泻(选择含高活性菌、耐胃酸的制剂,如整肠生、培菲康);

-益生元:如低聚果糖、菊粉,为有益菌提供营养,促进其繁殖(可通过洋葱、大蒜、香蕉等食物摄入,或服用补充剂)。

五、不同类型IBS的调理侧重

1.腹泻型IBS(IBS-D)

-饮食重点:低FODMAP+低纤维,避免加重腹泻;

-生活习惯:避免腹部受凉(尤其是夏季空调房),可使用暖水袋热敷腹部缓解痉挛;

-药物优先:以止泻、调节肠道动力为主。

2.便秘型IBS(IBS-C)

-饮食重点:高可溶性纤维+充足水分(每日饮水1.5-2升),刺激肠道蠕动;

-排便习惯:固定每天早晨排便(起床后喝一杯温水,顺时针按摩腹部),即使无便意也尝试蹲厕;

-药物优先:以通便、改善动力为主,避免长期依赖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酚酞)。

3.混合型IBS(IBS-M)

-动态调整:根据症状交替变化调整饮食和药物,如腹泻期遵循IBS-D原则,便秘期逐步增加纤维摄入;

-心理干预:混合型患者往往心理压力更大,需加强正念训练或心理咨询。

六、常见误区澄清:这些做法可能加重症状

误区1:“IBS是心理问题,不需要药物治疗”

❌IBS是生理与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的肠道症状(如频繁腹泻导致脱水)需药物干预,心理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药物。

误区2:“膳食纤维越多越好”

❌便秘型IBS需适量增加纤维,但腹泻型患者摄入过多纤维(尤其是不可溶性纤维)会加重腹泻。建议根据自身类型选择纤维种类和摄入量。

误区3:“一拉肚子就用抗生素”

❌IBS属于功能性疾病,无细菌感染,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加重症状。只有明确合并细菌感染(如发热、脓血便)时才需使用。

误区4:“咖啡能通便,IBS-C患者可以多喝”

❌咖啡因会刺激肠道蠕动,短期内可能缓解便秘,但长期饮用会导致肠道对刺激耐受,加重便秘,还可能引发腹痛、反酸。

七、长期管理:如何与IBS“和平共处”?

1.建立症状日记

记录每日饮食、情绪、症状发作时间及持续时间,寻找“触发模式”(如吃洋葱后腹胀、开会前腹泻),针对性规避。

2.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

IBS患者常因担心“患癌”反复做肠镜(每年>2次),反而加重焦虑。建议确诊后每年复查1次即可,若症状无变化,可延长至每2-3年1次。

3.中医辅助调理

-针灸:足三里、天枢、关元等穴位可调节肠道动力,缓解腹痛腹泻(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

-中药:根据体质辨证用药,如脾虚者可用参苓白术散,肝郁者可用逍遥散。

4.社交与支持

加入IBS患者社群,分享经验,减少孤独感;向亲友科普疾病,获得理解和支持,避免因“频繁如厕”产生社交焦虑。

八、总结:改善肠道敏感的“三大核心”

-饮食精准化:通过低FODMAP饮食和个体化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食物组合;

-心理常态化:认识到情绪与肠道的关联,用正念和运动打破“压力-症状”循环;

-治疗规范化:避免自行用药或偏信偏方,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和疗法。

肠易激综合征不是“不治之症”,而是身体对长期压力和不良习惯的“抗议”。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心理调节和适度的药物辅助,大多数患者能显著改善症状,恢复正常生活。记住,肠道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调整一顿饭、一次呼吸开始,慢慢重建肠道与心灵的平衡。

(胡晓燕 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 消化血液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