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微生物检验的这些知识,你可能不知道,让我来告诉你

2023-08-16 15: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蕴藏着无数影响着健康与安全的“小生命”。它们无处不在,既可能悄然引发疾病与污染,又能在科学的引导下为人类所用。正是对这些微小生物的深入探究,让微生物检验成为医学、食品、环境等诸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你是否好奇,那些看似简单的检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奥秘?

一、微生物检验到底是查什么?

很多人以为微生物检验只是“看看有没有细菌”,其实它的范围远比想象大。医生想了解的,不只是“有没有”,而是“有什么”“有多少”“它们活跃不活跃”。检验科会采集痰、尿、血、伤口分泌物等标本,通过培养、染色、分子检测等方法,把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放大”成可以阅读的报告。换句话说,它像给微生物拍“证件照”,让医生知道是谁在捣乱,才能决定用什么武器对抗。

二、为什么有时要等三五天才有结果?

患者最常抱怨的是“抽了血怎么还没结果”。微生物和人体细胞不同,它们需要合适的“房子”才能现身。实验室先把标本放进培养瓶,模拟体温、湿度、营养,让细菌或真菌安心“吃饭长大”。大多数常见细菌24小时就能长成肉眼可见的小点,可有些“慢性子”真菌或分枝杆菌需要5~7天。如果医生一开始就用药,还可能把细菌“吓退”,导致培养失败,所以有时要等停药后再采一次标本。等待不是拖延,而是给真相一个出场的机会。

三、报告单上的“+”“-”究竟怎么看?

拿到报告,最醒目的就是“+”“-”号。“+”表示找到了微生物,“-”表示没培养出来,可别急着高兴或担心。“+”后面一般跟着菌名与数量,如“大肠埃希菌 10^5 CFU/ml”,提示这种菌在尿液里已经“人多势众”,需要处理;痰里如果只有“少量念珠菌”,则可能是口腔常在菌,未必致病。药敏结果里的“S”“R”同样关键:“S”是敏感,说明该抗生素打得过;“R”是耐药,提示要换药。报告必须结合症状一起看,否则容易误判。

四、抗生素不是越新越贵越好?

药敏试验会列出十几种抗生素,患者往往直奔最贵的名字。其实抗生素就像钥匙,只要齿合就能开门;齿不合,再昂贵也白搭。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综合挑药。有时一种“老药”对患者正好敏感,价格低、副作用小,反而更合适。盲目追新、联合用药,不仅增加费用,还可能把细菌训练得更狡猾,导致日后无药可用。

五、送检前的小动作决定成败?

标本质量直接影响结果。以尿液为例,留取“中段尿”是为了冲掉尿道口的杂菌;痰标本最好早晨深咳的第一口,避免口水稀释;伤口分泌物要先清创,再取“新鲜”渗液。送检时间也有讲究:夏季气温高,标本超过2小时细菌会“疯长”或“饿死”;冬季如果放在暖气片旁,也会失真。记住三句话:先洗手、取中段、快送检。患者的一个小动作,常常帮医生少走一大段弯路。

愿每一位朋友都能重视自身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也祝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远离病痛的折磨,在生活的舞台上尽情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享受健康、快乐、美好的每一天!

(王彦斌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