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的双脚默默承载着身体的重量,带我们奔赴各处。然而,有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却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拇外翻。它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健康“陷阱”,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了解拇外翻的相关知识刻不容缓。
一、认识拇外翻:脚部的“变形记”
拇外翻,简单来说,是指拇指的第一跖趾关节处向外侧偏斜移位,通俗讲就是大脚趾歪向了其他脚趾方向。正常的大脚趾应该是笔直向前,和第一跖骨处于一条力线,而拇外翻患者的大脚趾则与这条力线形成明显夹角,严重的甚至会挤压到其他脚趾,导致脚部畸形。从外观上看,大脚趾根部会有明显突出,长期摩擦后还可能长出厚厚的茧子,甚至引发红肿、疼痛,穿鞋时尤为明显,美观度也大打折扣。
二、拇外翻的“罪魁祸首”
(一)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拇外翻病史,那么遗传概率相对较高。先天的脚部结构异常,比如第一跖骨过长、过短,或是拇指过度内收等,使得脚部在正常行走受力时,更容易朝着拇外翻方向发展,这就好比房子的根基有了瑕疵,后续墙体(脚部形态)出问题的风险就大增。
(二)不良穿鞋习惯
现代时尚潮流中,尖头高跟鞋、窄头皮鞋备受青睐,可它们却是拇外翻的“帮凶”。长时间穿着这类鞋子,前脚被紧紧包裹,脚趾呈不自然状态蜷缩,大脚趾受到挤压,关节处承受巨大压力。就像长期把树苗绑在弯的架子上,久而久之,树干(脚趾)就弯了。另外,鞋子尺码不合适,过小或过大,也会让脚在行走、运动过程中频繁调整姿势,加重脚趾负担,诱发拇外翻。
(三)扁平足或高弓足等足部疾病
扁平足患者足弓塌陷,走路时整个脚底受力不均,过多压力集中在内侧,大脚趾为了适应这种异常受力,容易向外偏斜;高弓足则是脚底弓度过高,弹性差,缓冲减震功能弱,同样会使脚趾受力失衡,增加拇外翻风险,这些足部基础问题如同“导火索”,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拇外翻“爆炸”。
(四)外伤与关节炎
脚部曾经受过外伤,比如重物砸伤、扭伤等,损伤到关节、韧带组织,若恢复不佳,关节稳定性变差,肌肉力量失衡,大脚趾失去正常约束,便可能逐渐外翻。再者,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侵蚀关节,破坏关节软骨、滑膜,引发炎症肿胀,关节畸形,拇外翻也常随之而来,如同风雨侵蚀房屋骨架,结构慢慢崩塌变形。
三、拇外翻的“连锁反应”
起初,拇外翻可能只是大脚趾微微外翻,偶尔有点酸痛,不少人觉得忍忍就过去了。可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每走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严重影响日常出行,上下楼梯、长时间站立都成了奢望。脚部受力改变还会连锁引发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甚至腰部的代偿性损伤,因为这些关节要被迫调整角度来适应不正常的步态,长此以往,全身骨骼肌肉系统都陷入混乱,犹如多米诺骨牌依次倒下,引发一系列慢性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
四、对抗拇外翻:守护足部健康的“攻略”
(一)选择合适的鞋子
摒弃那些挤脚的尖头高跟鞋,优先挑选鞋头宽松、鞋底柔软、鞋跟适中的鞋子,给脚趾足够空间舒展,让脚部受力均匀,如同给脚打造舒适“小窝”,减少压迫刺激。
(二)锻炼脚部肌肉
简单泡脚后,可以尝试用脚趾抓毛巾、踮脚尖走路等动作,增强脚趾灵活性与脚部肌肉力量,帮助维持关节稳定,纠正异常受力,恰似为脚部注入“正能量”,抵御外翻“侵袭”。
(三)借助辅助器具
市面上有拇外翻矫形器、分趾器等工具,能在夜间休息或日常穿戴时,对大脚趾起到一定牵引、固定作用,逐步调整关节位置,不过要遵医嘱合理使用,防止不当操作加重损伤。
(四)及时就医治疗
一旦发现拇外翻且疼痛难忍、影响生活,别硬扛,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骨科或足踝外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轻度的可能通过理疗、康复训练改善;严重的或许需要手术矫正,重塑脚部正常形态,切莫让拇外翻肆意“绑架”我们的健康,早干预早恢复,重新踏上轻盈健康的生活之路。
总之,关注足部健康,警惕拇外翻,从了解它开始,用正确知识武装自己,守护好我们的“第二心脏”——双脚,畅享每一步自在前行。
(赵红斌 郑州卷烟厂康复医院 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