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45岁的陈女士又一次在床上辗转反侧。她拿出医生开的艾司唑仑片(安眠药),又想起朋友推荐的褪黑素,心里犯了嘀咕:“两种药一起吃,是不是能睡得更快更沉?”这样的疑问,在失眠人群中并不少见。
安眠药和褪黑素,一个是临床常用的处方镇静催眠药,一个是网红“助眠保健品”,两者能否联用?混用会有哪些风险?今天,我们就从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到联用禁忌,一次性讲清楚。
一、先搞懂:安眠药和褪黑素,根本不是一回事
1.安眠药:直接“强制”中枢神经休眠
安眠药(学名“镇静催眠药”)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直接诱导睡眠的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两类:
苯二氮䓬类: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除了助眠,还能抗焦虑,但长期用可能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
非苯二氮䓬类:如佐匹克隆、唑吡坦(思诺思),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依赖、成瘾性较低,是目前入睡困难的首选。
临床应用:短期严重失眠(如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整夜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因失眠导致白天头晕乏力、影响工作生活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褪黑素:调节“生物钟”的“信号兵”
褪黑素是人体大脑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核心作用不是“催眠”,而是调节昼夜节律。比如:
晚上天黑时,褪黑素分泌增加,让人产生困意;
白天光线强时,分泌减少,让人保持清醒。
市面上的褪黑素多为人工合成,常用于:
倒时差(如跨时区旅行后白天嗜睡、晚上失眠);
因作息紊乱导致的失眠(如熬夜后睡不着、老年人褪黑素分泌减少引起的早醒)。
注意:褪黑素在我国属于保健食品(非药品),含量和纯度差异较大,需选择正规品牌。
二、关键问题:安眠药和褪黑素能一起吃吗?
答案是:不建议自行联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联用可能放大副作用
两者都有镇静作用,联用可能导致:
过度嗜睡:第二天起床后头晕、乏力、反应迟钝,开车或操作机械时风险极高。
呼吸抑制:尤其对老年人、肥胖者或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可能导致夜间呼吸变浅、甚至暂停。
记忆力影响:少数人会出现“顺行性遗忘”,即忘记睡前或夜间发生的事情。
曾有案例:50岁的王先生为了“睡个好觉”,睡前同时吃了一片唑吡坦和2片褪黑素,半夜起床喝水时摔倒,醒来后完全不记得自己为何躺在地上。
2.特殊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联用
以下两种情况,医生可能会谨慎联用,但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和时间:
长期失眠且对单一药物耐受:比如用安眠药后仍早醒,可在医生指导下,睡前先吃安眠药,凌晨醒来前(如计划起床前3-4小时)小剂量补充褪黑素。
昼夜节律严重紊乱:如倒时差伴随严重入睡困难,可短期联用1-2天,帮助快速调整生物钟。
三、这些人群,联用风险更高
1.老年人(65岁以上)
风险: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且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联用可能增加跌倒和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建议:如需用褪黑素,优先选择小剂量(1-3mg),且避免与安眠药同服。
2.肝肾功能不全者
风险:安眠药和褪黑素都需经肝脏代谢,肝肾功能差的人,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加重肝肾负担。
提醒:必须用药时,医生会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绝不能自行加药。
3.正在服用其他药物的人
部分药物与褪黑素或安眠药联用会产生相互作用: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可能升高褪黑素浓度,增加副作用。
降压药:褪黑素可能增强降压效果,导致血压过低。
抗真菌药(如酮康唑):可能影响安眠药代谢,导致药效增强或延长。
四、科学助眠:别把“辅助”当“主力”
很多人失眠时,第一反应就是“吃药”,但其实80%的失眠与生活习惯有关。试试这些方法,可能比联用药物更有效:
1.先调整“睡眠卫生”
固定作息: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包括周末),让生物钟形成规律。
睡前1小时“断电”:手机、电脑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可换成看书、听轻音乐。
卧室只用来睡觉:不要在床上工作、玩手机,让身体一进卧室就知道“该睡觉了”。
2.褪黑素这样用更安全
选对剂量:成年人一般1-3mg即可(不建议超过5mg),小剂量更易被身体代谢,副作用更少。
把握时间:倒时差时,若目的地比出发地晚(如去欧洲),睡前1-2小时吃;若早于出发地(如去美国),凌晨醒来后吃。
不长期用: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避免身体对其产生依赖。
3.安眠药的“正确打开方式”
短期用:一般每周服药3-5天,连续时间不超过3-4周,长期失眠需结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而非一味加药。
按需用:不是每天必须吃,比如明天有重要会议,今晚睡不着时再用,减少依赖风险。
逐渐减停:长期使用者不要突然停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慢慢减量(如从每天1片减到半片,再到隔一天半片),避免出现“反跳性失眠”。
五、误区提醒:这些“助眠法”可能害了你
1.“褪黑素是天然的,多吃点没关系”
错!过量褪黑素(超过10mg)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如月经失调)、噩梦增多,甚至加重失眠。
2.“安眠药吃久了会上瘾,不如用褪黑素代替”
片面!非苯二氮䓬类安眠药(如唑吡坦)成瘾性很低,在医生指导下短期用很安全;而褪黑素对严重失眠几乎无效,盲目依赖反而会耽误治疗。
3.“喝酒助眠,再加点药效果更好”
大错特错!酒精会加重中枢神经抑制,与安眠药或褪黑素联用,可能导致呼吸停止、昏迷,甚至死亡。这是最危险的行为,必须绝对禁止!
六、何时需要就医?出现这些情况别硬扛
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每周至少3天睡不着。
即使睡了7-8小时,白天仍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或学习。
用了褪黑素或安眠药后,出现异常行为(如梦游、半夜起来吃东西却不记得)。
停药后失眠加重,还伴随焦虑、抑郁情绪。
医生会通过睡眠监测、心理评估等,找到失眠的原因(是压力大、生物钟紊乱,还是其他疾病引起),再制定个性化方案,而不是简单“开安眠药”。
好睡眠不是“吃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安眠药和褪黑素,一个是“强力武器”,一个是“辅助调节工具”,联用就像“双刃剑”,用对了可能短期见效,用错了则暗藏风险。
失眠不是小事,但也不必恐慌。先从调整生活习惯开始,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睡眠科或精神科医生),让科学的方法帮你找回好睡眠,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多吃药”上。毕竟,能自然入睡的感觉,才是最舒服的。
(周璇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