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体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时,我们往往能感受到“敌人”的侵袭,却难以看清它们的真面目——这些隐藏在暗处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正是引发疾病的“幕后黑手”。微生物检验技术就像一把“显微镜下的利剑”,帮助医生穿透迷雾,精准锁定病原体,为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一、微生物检验:揭开微小世界的“面纱”
1、样本采集:这是“破案”的第一步。医生会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样本,如咳嗽时采集痰液、腹泻时留取粪便、发热时抽取血液,甚至通过咽拭子、皮肤分泌物等获取线索。
2、分离培养:将样本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中,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例如,细菌可能在营养琼脂上形成可见的菌落,而病毒则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这一过程如同“播种”,让微生物从隐匿状态显现出来。
3、鉴定分析: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生长特性,结合生化反应或分子技术,最终确定其种类。比如,革兰染色法能区分细菌的细胞壁类型,PCR技术则能快速扩增病毒核酸,让病原体无处遁形。
二、细菌检测:从形态到基因的“层层追击”
1、显微镜下的“真容”:涂片镜检是基础方法。将样本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细菌的形态、排列方式一目了然。例如,链球菌会像珍珠项链般成串排列,而葡萄球菌则呈葡萄状聚集。
2、培养基上的“生长密码”:不同细菌对营养的需求各异。通过选择选择性培养基,可以抑制杂菌生长,让目标细菌“脱颖而出”。例如,大肠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会形成粉红色菌落,而沙门氏菌则呈现无色透明。
3、生化反应的“身份验证”: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特定物质。通过检测这些物质,可以进一步确认其种类。例如,吲哚试验能判断细菌是否能分解色氨酸,VP试验则用于区分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
4、分子技术的“精准打击”:PCR技术通过扩增细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实现快速检测。例如,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核酸,能在数小时内得出结果,远快于传统培养法。
三、病毒检测:挑战与突破并存的“技术赛跑”
1、抗原检测的“快速筛查”:利用抗体与病毒抗原的特异性结合,能在15-30分钟内出结果。例如,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就是通过这一原理,实现居家自测。
2、核酸检测的“金标准”:PCR技术通过扩增病毒核酸,灵敏度极高,即使样本中病毒含量极低也能被检测到。实时荧光定量PCR还能定量分析病毒载量,为病情评估提供依据。
3、血清抗体的“历史记录”:感染病毒后,人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检测IgM(早期抗体)和IgG(长期抗体),可以判断感染阶段。例如,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阳性则可能表示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
4、病毒分离的“终极确认”:将样本接种到细胞或动物体内,观察病毒复制引起的病变。这种方法虽耗时较长,但结果最可靠,常用于科研或疑难病例确诊。
四、真菌与支原体检测:特殊病原体的“专属武器”
1、真菌检测的“显微镜+培养”:直接镜检可观察真菌的菌丝或孢子,而培养法则能确定具体种类。例如,念珠菌在培养基上会形成奶油色菌落,曲霉菌则呈现绿色或黄色。
2、支原体检测的“血清学+PCR”:支原体缺乏细胞壁,传统培养法难以检测。血清学试验通过检测抗体辅助诊断,而PCR技术则能直接检测支原体核酸,提高灵敏度。
愿每一位患者都能相信医学的力量,积极配合检测与治疗,早日战胜疾病,重获健康。也愿科学之光持续照亮未知领域,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王彦斌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