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胃肠道肿瘤,很多人会下意识认为 “这是老年人的病”,年轻人身体好、代谢快,不会被这类疾病盯上。但近年来,普外科门诊的数据却在打破这种认知 ——30 岁左右查出胃癌、肠癌的患者越来越常见,甚至有 20 多岁的年轻人因忽视早期症状,确诊时已处于肿瘤中晚期。胃肠道肿瘤早已不是 “老年人专利”,年轻人若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习惯,且对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视而不见,同样会面临风险。
一、为什么年轻人也会得胃肠道肿瘤?这些 “高危因素” 要避开
胃肠道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非只有 “年龄大” 这一个诱因。年轻人之所以被盯上,多与长期忽视健康、养成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这些因素会逐渐损伤胃肠道黏膜,增加细胞癌变的概率。
1. 饮食不规律、偏爱 “重口味”,持续刺激胃肠道
不少年轻人为了赶时间,经常不吃早餐、午餐随便应付、晚餐暴饮暴食;还有人偏爱辛辣、油炸、腌制、烧烤类食物,顿顿离不开火锅、外卖、零食。这些饮食习惯会给胃肠道带来双重伤害:一方面,不规律饮食会打乱胃肠道的消化节律,导致胃酸分泌紊乱,长期空腹时胃酸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另一方面,辛辣、油炸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烧烤中的苯并芘等物质,都是明确的致癌因素,长期摄入会增加胃肠道细胞癌变的风险。
2. 长期熬夜、压力大,降低胃肠道免疫力
年轻人普遍面临工作、生活压力大的问题,经常熬夜加班、作息不规律,还会因焦虑、紧张等情绪影响内分泌。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胃肠道的 “免疫屏障” 受损 —— 胃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肠道菌群失衡,原本能抵御有害物质的 “保护机制” 失效,癌细胞更容易突破黏膜屏障,在胃肠道内生长、扩散。
3. 忽视 “家族遗传” 风险,未及时筛查
部分胃肠道肿瘤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胃肠道肿瘤,年轻人患病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 2-3 倍。但很多年轻人对 “家族遗传史” 重视不足,认为 “家人患病不代表自己会患病”,既不调整生活习惯,也不主动做筛查,导致肿瘤在不知不觉中发展。
4. 把 “胃肠道不适” 当小事,拖延治疗
年轻人总觉得 “身体耐造”,出现胃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时,要么认为是 “胃炎”“肠炎”,随便买些胃药、止泻药应付;要么觉得 “忍忍就过去了”,不会想到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这种 “拖延” 往往会错过肿瘤的早期发现时机 —— 早期胃肠道肿瘤的症状与普通胃肠道疾病相似,若不通过胃镜、肠镜等专业检查明确病因,很可能将 “肿瘤信号” 误认为 “普通不适”,直到症状加重(如呕血、便血、体重骤降)才就医,此时肿瘤多已发展到中晚期。
二、年轻人出现这些症状,别不当回事,可能是胃肠道肿瘤的 “预警”
胃肠道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但并非毫无信号。年轻人若出现以下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 2 周,或症状反复出现,一定要及时到普外科或消化内科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排除肿瘤风险。
1. 胃部不适:长期胃痛、胃胀,伴随食欲下降
普通胃炎引起的胃痛、胃胀,多与饮食不当有关,调整饮食或服用药物后会明显缓解;但若是胃肠道肿瘤导致的不适,往往有这些特点:胃痛没有规律,既可能在空腹时发作,也可能在饭后加重,疼痛程度逐渐加剧,服用普通胃药后效果不佳;同时伴随明显的食欲下降,原本爱吃的食物突然没胃口,甚至出现 “吃一点就饱” 的情况,短期内体重还可能下降 5-10 斤。
此外,若出现 “恶心、呕吐” 症状,且呕吐物中带有血丝,或呕吐物呈 “咖啡色”(提示胃内出血),更要警惕胃癌的可能 —— 肿瘤侵犯胃黏膜血管,会导致少量出血,血液与胃酸混合后就会呈现咖啡色。
2. 排便异常: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大便性状改变
肠道是 “排泄通道”,肠道内出现肿瘤,会直接影响大便的性状和排便习惯。年轻人若发现自己的排便规律突然改变,比如原本每天排便 1 次,突然变成 “腹泻 3-4 次” 或 “3-4 天不排便”,且这种 “腹泻与便秘交替” 的情况持续超过 2 周,要警惕肠癌风险;同时观察大便的性状:正常大便呈圆柱形、质地柔软,若大便突然变细(像铅笔一样细),或大便表面有 “凹槽”,可能是肠道内的肿瘤挤压大便导致的;若大便中带血,无论是鲜红色(鲜血附着在大便表面)还是暗红色(血液与大便混合),都不能忽视 —— 鲜红色血可能是肠道肿瘤靠近肛门,暗红色血可能是肿瘤位置较深,出血后与大便混合所致,这两种情况都需要及时排查。
3. 腹部肿块:摸到腹部有 “硬疙瘩”,伴随隐痛
部分胃肠道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在腹部形成明显的肿块。年轻人若在洗澡或平躺时,无意中摸到腹部(尤其是上腹部、下腹部)有质地较硬的 “疙瘩”,肿块位置固定,按压时会有轻微疼痛或不适感,且肿块逐渐增大,一定要高度警惕 —— 这可能是胃癌、肠癌的肿瘤组织,随着肿瘤生长,肿块会从 “触摸不到” 逐渐变得明显,此时往往需要通过腹部超声、CT 或胃肠镜检查明确肿块性质。
4. 全身症状:不明原因的乏力、贫血,皮肤发黄
胃肠道肿瘤会消耗身体大量营养,还可能因慢性出血导致贫血。年轻人若出现 “不明原因的乏力”,比如平时精力充沛,突然变得容易累,爬几层楼梯就气喘吁吁;或出现 “贫血症状”,比如面色苍白、嘴唇无血色、头晕、心慌,到医院检查发现 “血红蛋白降低”,且排除了 “缺铁性贫血”(如月经量过多、饮食缺铁)的可能,要考虑胃肠道肿瘤的风险 —— 肿瘤长期慢性出血,会导致身体缺铁,引发 “缺铁性贫血”,而肿瘤消耗营养会让乏力、贫血症状进一步加重。
此外,若出现 “皮肤、眼睛发黄”(黄疸),伴随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可能是胆管癌或胰腺癌侵犯胆道所致 —— 肿瘤堵塞胆管,胆汁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导致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症状,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肿瘤已发展到较严重的阶段,需紧急就医。
三、年轻人预防胃肠道肿瘤,做好这 3 件事比 “吃药” 更有效
对于年轻人来说,预防胃肠道肿瘤不需要 “特殊手段”,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主动做筛查,把 “风险” 控制在萌芽阶段。
1. 调整生活习惯:给胃肠道 “减负”
· 规律饮食:三餐定时定量,早餐要吃好(搭配鸡蛋、牛奶、主食),午餐要吃饱(保证蛋白质、蔬菜摄入),晚餐要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外卖、零食,减少辛辣、油炸、腌制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如菠菜、苹果、燕麦),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有害物质。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让胃肠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黏膜、调整菌群,增强 “免疫屏障” 功能。
· 戒烟限酒:吸烟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黏膜供血,增加胃癌风险;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长期大量饮酒还可能导致肝硬化,间接增加肝癌、胆管癌的风险,年轻人要尽量做到不吸烟、少喝酒。
2. 主动做筛查:尤其是有 “家族遗传史” 的人群
很多年轻人觉得 “筛查是老年人的事”,但对于胃肠道肿瘤来说,“早筛查 = 早发现 = 早治愈”。建议:
· 普通年轻人:从 30 岁开始,每 2-3 年做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诱因),每 5 年做一次肠镜检查;若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及时做胃镜、肠镜检查,明确病因。
· 有家族遗传史的年轻人:若直系亲属患有胃肠道肿瘤,筛查时间要提前 —— 从 25 岁开始,每年做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测,每 3 年做一次胃镜、肠镜检查,同时定期做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19-9),通过 “多维度筛查” 及时发现异常。
3.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不拖延、不盲目用药
年轻人出现胃肠道不适时,最忌讳 “自行用药” 和 “拖延”。普通胃肠道疾病(如急性胃炎、肠炎)用药后症状会很快缓解,若用药后症状没有改善,或症状反复出现,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胃镜、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 —— 胃镜能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发现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如胃息肉);肠镜能排查肠道内的息肉、肿瘤,尤其是早期肠癌,通过肠镜下切除息肉或肿瘤,治愈率可达 90% 以上。
四、总结:胃肠道肿瘤 “不分年龄”,重视健康才是 “保护伞”
年轻人身体机能好,但若长期透支健康,忽视胃肠道发出的 “预警信号”,同样会被胃肠道肿瘤盯上。胃肠道肿瘤的可怕之处,不在于 “难以治疗”,而在于 “早期容易被忽视”—— 早期胃肠道肿瘤通过手术、化疗等治疗手段,5 年生存率可达 80%-90%,但中晚期肿瘤的 5 年生存率会骤降至 30% 以下。
对于年轻人来说,预防胃肠道肿瘤的核心,在于 “不轻视、不拖延”:既要调整生活习惯,减少对胃肠道的伤害;也要主动做筛查,把肿瘤 “扼杀在早期”;更要重视身体的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记住,胃肠道肿瘤不是 “老年人专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主动的筛查意识,才是抵御肿瘤的 “最强保护伞”。
(杨建 河南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