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胃肠道肿瘤会 “遗传” 吗?家里有人得,自己要做好这些事

2025-06-04 13: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我爷爷得了胃癌,我会不会也得?”“我妈妈查出肠癌,我是不是风险很高?” 在普外科门诊,常有年轻人带着这样的担忧咨询。面对家人患胃肠道肿瘤的情况,很多人会陷入 “遗传焦虑”,既担心自己被 “遗传” 上肿瘤,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事实上,胃肠道肿瘤确实存在遗传倾向,但并非所有情况都会 “代代传”,家里有人患病时,关键是分清风险类型,做好针对性防范,而非盲目恐慌。

一、先理清:胃肠道肿瘤的 “遗传” 不是简单 “复制”,分两种情况
提到 “遗传”,很多人会认为 “家人患病,自己就一定会患病”,但在医学上,胃肠道肿瘤的遗传风险分为 “家族聚集性” 和 “遗传性肿瘤综合征” 两种,前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由特定基因缺陷导致的 “遗传疾病”,两者的风险程度和应对方式完全不同。

1. 家族聚集性:不是 “单基因遗传”,而是 “风险叠加”
这类情况最常见,指的是一个家庭中出现 2 个或以上胃肠道肿瘤患者,但并非由明确的致病基因缺陷引起,而是 “遗传易感性 + 共同生活习惯” 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家族成员可能携带某些 “易感基因”,导致身体对致癌因素的抵抗力比普通人弱,比如同样长期吃腌制食品,易感人群患肿瘤的概率会更高;另一方面,家庭成员长期共享相同的饮食、作息习惯,比如都偏爱高油高盐食物、经常熬夜、吸烟饮酒,这些不良习惯会共同增加胃肠道肿瘤的发病风险,形成 “家族聚集” 现象。

简单来说,家族聚集性更像是 “一家人一起暴露在相似的致癌环境中,再加上轻微的遗传易感基础,导致患病概率升高”,而非 “直接遗传肿瘤”。这类情况的风险相对可控,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定期筛查,就能有效降低患病概率。

2. 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由特定基因缺陷导致,遗传风险高
这类情况相对少见,约占胃肠道肿瘤的 5%-10%,是由明确的致病基因突变引起的,具有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特点 —— 也就是说,只要携带这个突变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概率就有 50%,且携带者患胃肠道肿瘤的风险会显著升高。常见的与胃肠道肿瘤相关的遗传性综合征有两种:

一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青少年时期就会在大肠内长出数百甚至数千个息肉,若不及时干预,几乎 100% 会在 40 岁前发展为结直肠癌;同时,还可能伴随胃癌、小肠癌等其他消化道肿瘤风险。

二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 综合征),又称 “遗传性肠癌综合征”,患者不仅结直肠癌风险高( lifetime 风险约 70%-80%),还容易患上胃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且发病年龄通常比普通人早 10-20 年,很多患者 30-40 岁就可能确诊。

这类遗传性综合征的风险具有 “明确性” 和 “高发性”,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带致病基因,并采取更严格的筛查和干预措施,才能避免肿瘤发生。

二、家里有人得胃肠道肿瘤,先判断自己的 “风险等级”
面对家人患胃肠道肿瘤的情况,不必立刻焦虑,可先通过三个维度判断自己的风险等级,再决定后续应对方式:

1. 看亲属关系:直系亲属风险高于旁系亲属
亲属关系越近,遗传风险越高。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胃肠道肿瘤,自己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 2-3 倍;而旁系亲属(祖父母、外祖父母、叔叔阿姨)患病,风险虽有升高,但幅度相对较小。比如,父亲患胃癌,子女的胃癌风险会明显高于叔叔患胃癌的情况 —— 这是因为直系亲属之间共享的基因片段更多,若存在易感基因或致病基因,传递给直系亲属的概率更高。

2. 看患病年龄:亲属患病年龄越轻,风险越高
亲属患胃肠道肿瘤的年龄越小,说明可能存在遗传因素的影响。若直系亲属在 50 岁前就确诊胃肠道肿瘤(尤其是 40 岁前),比如 35 岁的哥哥查出肠癌,那么自己的遗传风险会显著升高,需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遗传性肿瘤综合征;若亲属在 60 岁后患病,且没有其他亲属患病,那么更多可能是 “年龄相关的散发性肿瘤”,遗传风险相对较低,重点关注生活习惯调整即可。

3. 看患病数量:家庭成员患病数量越多,风险越高
若一个家庭中有 2 个及以上直系亲属患胃肠道肿瘤,比如母亲和弟弟都患胃癌,或父亲和爷爷都患肠癌,那么 “家族聚集性” 或 “遗传性综合征” 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自己的风险也会叠加升高;若家庭中只有 1 位亲属患病,且为旁系亲属、患病年龄较大,那么风险相对较低,无需过度紧张。

三、不同风险等级,对应不同应对措施,这些事一定要做好
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应对措施也需 “分层”—— 从生活习惯调整到专业筛查,再到基因检测,不同风险人群的重点不同,盲目采取过度措施(如频繁做有创检查)或忽视风险(如不做任何筛查),都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1. 低风险人群(旁系亲属患病、患病年龄>60 岁、仅 1 人患病):以 “调整生活习惯 + 常规筛查” 为主
这类人群的风险虽略高于普通人,但无需过度干预,重点放在 “降低环境致癌因素” 和 “常规健康管理” 上:

· 彻底调整家庭共同的不良习惯:若家人患病与长期吃腌制食品、熬夜、吸烟有关,自己要主动改变这些习惯 —— 少吃咸菜、腊肉、烧烤,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每天保证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不吸烟,少饮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同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比如每天吃 300 克以上蔬菜、200 克以上水果,用燕麦、糙米等代替部分精米白面,通过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

· 按普通人群筛查标准提前 1-2 年开始筛查:普通人群建议 30 岁后做幽门螺杆菌检测、50 岁后做肠镜检查,低风险人群可将筛查时间提前 1-2 年,比如 28 岁开始每 2-3 年查一次幽门螺杆菌,48 岁开始每 5 年查一次肠镜;若出现胃痛、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排除肿瘤风险。

2. 中风险人群(直系亲属患病、患病年龄 50-60 岁、仅 1 人患病):以 “强化筛查 + 密切监测” 为主
这类人群的遗传风险和环境风险叠加,需要比低风险人群更重视筛查,同时密切关注身体变化:

· 提前启动专项筛查,增加筛查频率:幽门螺杆菌检测从 25 岁开始,每年查一次,若发现感染,及时规范治疗(通过四联疗法可有效根除,降低胃癌风险);胃镜检查从 40 岁开始,每 3 年做一次,若发现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及时在胃镜下切除或治疗;肠镜检查从 45 岁开始,每 3-5 年做一次,重点排查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肠癌的 “癌前病变”,及时切除可预防肠癌)。

· 记录 “胃肠道健康日记”:每天记录饮食、排便情况和身体感受,比如是否出现胃痛、腹胀、大便带血、排便规律改变等症状,若症状持续超过 1 周或反复出现,及时就医,避免拖延;同时,每年做一次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 CEA、糖类抗原 CA19-9),作为辅助监测指标,若指标异常升高,需进一步做胃肠镜或 CT 检查明确原因。

3. 高风险人群(直系亲属患病年龄<50 岁、2 个及以上直系亲属患病、怀疑遗传性综合征):以 “基因检测 + 精准干预” 为主
这类人群可能存在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的风险,需要通过专业医疗手段明确风险,并采取更严格的干预措施:

· 尽早做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带致病基因:建议到正规医院的遗传咨询门诊或普外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家族病史(如亲属患病年龄、肿瘤类型、数量)评估是否需要做基因检测,常用检测项目包括 Lynch 综合征相关的 MLH1、MSH2、MSH6、PMS2 基因,以及 FAP 相关的 APC 基因。若检测发现携带致病基因,医生会制定 “个性化监测和干预方案”,比如 FAP 患者需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定期做肠镜,及时切除息肉;Lynch 综合征患者需要更早、更频繁地做胃肠镜和妇科检查(预防子宫内膜癌、卵巢癌)。

· 采取 “预防性干预措施”,降低肿瘤发生概率:除了更频繁的筛查(如胃镜、肠镜每 1-2 年做一次),还可能需要采取预防性措施,比如 FAP 患者若息肉数量过多、无法通过肠镜完全切除,可能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进行预防性大肠切除手术,避免发展为肠癌;同时,严格避免所有致癌因素,比如不接触烟草、酒精,不吃任何腌制、油炸、烧烤类食物,减少胃肠道黏膜刺激,降低肿瘤发生概率。

· 告知家庭成员,共同关注遗传风险:若基因检测明确存在遗传性肿瘤综合征,需告知其他直系亲属(如兄弟姐妹、子女),建议他们也做基因检测和相关筛查,避免因忽视风险而延误干预时机 —— 遗传性综合征的风险会传递给每一位直系亲属,共同关注、共同防范,才能有效降低整个家族的肿瘤发病概率。

四、关键提醒:别把 “遗传风险” 等同于 “必然患病”,科学应对是关键
很多人得知家人患胃肠道肿瘤后,会陷入 “宿命论”,认为 “自己早晚也会得肿瘤”,甚至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正常生活。但事实上,“遗传风险” 不等于 “必然患病”—— 即使是高风险人群,通过及时筛查、早期干预,也能有效预防肿瘤发生或在早期治愈肿瘤。

比如,Lynch 综合征患者若能从 20 岁开始每 1-2 年做一次肠镜,及时发现并切除癌前病变,肠癌的发生率可降低 80% 以上;FAP 患者通过定期切除息肉,也能避免发展为肠癌。对于中低风险人群,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定期筛查,完全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与普通人相近的水平。

此外,还要避免 “过度医疗”—— 比如低风险人群频繁做胃镜、肠镜,或盲目服用 “防癌保健品”,这些行为不仅可能增加身体负担(如胃镜检查后的不适),还可能造成经济浪费,甚至因保健品的未知成分影响健康。正确的做法是:在普外科或遗传咨询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风险等级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既不忽视风险,也不盲目恐慌。

五、总结:家里有人患胃肠道肿瘤,“重视” 比 “焦虑” 更重要
胃肠道肿瘤的遗传风险确实存在,但并非不可控。家里有人患病时,关键是通过亲属关系、患病年龄、患病数量判断自己的风险等级,再采取对应的措施 —— 低风险人群调整习惯、常规筛查;中风险人群强化筛查、密切监测;高风险人群基因检测、精准干预。

遗传因素只是胃肠道肿瘤发病的原因之一,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同样重要。即使存在遗传风险,只要能尽早重视、科学应对,就能有效降低肿瘤发生的概率,甚至避免肿瘤发生。与其陷入 “遗传焦虑”,不如从现在开始,做好每一次筛查、调整每一个生活习惯,用实际行动守护自己的胃肠道健康。

(杨建 河南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