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患者常因长期气道受限导致呼吸效率低下,而科学的呼吸训练能有效改善通气功能、缓解症状并提升生活质量。其中,腹式呼吸作为一种基础且高效的技巧,通过调动膈肌主导呼吸过程,可显著减少辅助呼吸肌的过度使用,降低能耗。以下是针对慢阻肺患者的腹式呼吸训练三步法,结合原理与实操细节展开说明:
第一步:建立正确的体位与放松状态
训练前需选择舒适稳定的坐姿或仰卧位。坐时保持脊柱自然挺直但不僵硬,双脚平放地面;若采用仰卧姿势,可在膝下垫软枕以减轻腰部压力。关键在于让腹部肌肉完全松弛——想象自己像一团柔软的面团般下沉至椅子深处。此时双手轻放于胸前和肚脐上方,感受初始状态下胸廓与腹部的运动幅度差异。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消除紧张感,因为焦虑会激活颈部及肩部代偿性肌肉群,反而加重呼吸负担。建议配合缓慢的鼻吸气与噘唇呼气进行预热,每次持续5-10秒,重复3次以进入平静节奏。
第二步:感知并强化膈肌运动模式
将一只手置于胸部正中,另一只手覆盖肚脐区域。开始练习时,先通过鼻腔缓慢深吸气,重点引导气流向下填充腹腔而非仅仅抬升胸腔。此时应观察到放置于腹部的手被逐渐顶起,而胸部手几乎静止不动。为避免错误代偿,可尝试在吸气末轻微收缩腹肌测试:若动作正确,腹部会自然回缩而非依赖肋间肌扩张。呼气阶段同样关键——控制缩唇如吹蜡烛状缓慢吐气,同时主动收拢腹部促使膈肌上移,延长呼气时间至吸气时间的两倍以上(例如吸:呼=1:2)。初期可借助视觉辅助工具(如镜子观察腹部起伏)或触觉反馈(手指轻压腹壁感受张力变化)来校准动作。每日分早晚两次练习,每次从5分钟起步,逐步延长至15-20分钟。
第三步:融入日常活动的进阶应用
当基础动作熟练后,需将腹式呼吸渗透到生活场景中。例如行走时保持步伐与呼吸节律同步,每两步完成一次完整呼吸循环;进食前后进行短时训练以促进消化;甚至在情绪波动时运用该技术稳定自主神经反应。进阶技巧包括“分段呼吸法”——将单次深长呼吸拆解为多个小幅度波浪式起伏,既维持低耗能又增强气体交换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训练强度应以不引发头晕、胸闷为宜,若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并咨询医师。长期坚持者会发现咳嗽频率减少、活动耐力提升,且夜间睡眠时的呼吸中断现象也会有所改善。
科学依据表明,规律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可使膈肌活动度增加30%-50%,同时降低静息能量消耗约15%。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这种低成本、易实施的干预措施不仅能直接改善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问题,还能通过增强迷走神经张力间接调节炎症反应。建议将其作为肺康复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配合适度有氧运动和营养支持,形成综合性的疾病管理策略。需要强调的是,个体差异存在,部分严重肺气肿患者可能因肺过度膨胀限制膈肌下降空间,此时应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调整手法,避免强行压迫腹部造成不适。
(姜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