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RET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癌诊疗中的应用:从“分子标签”到精准治疗

2025-09-02 18: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RET(原癌基因神经酪氨酸激酶受体)是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驱动基因之一,尤其在甲状腺髓样癌(MTC)中扮演核心角色。约20%-30%的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和几乎所有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如多发性内分泌瘤2型,MEN2)均携带RET基因突变。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RET基因检测已成为甲状腺癌诊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用于诊断分型、预后判断,更直接指导靶向治疗选择。本文将深入解析RET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癌中的临床价值与应用前景。

一、RET基因突变与甲状腺癌的“因果关系”

1.RET基因功能:从正常到致癌的“双面性”

RET基因编码的RET蛋白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正常情况下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及存活信号的传导。当RET基因发生突变时,其编码的蛋白持续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如RAS-MAPK、PI3K-AKT),导致细胞失控性增殖,最终形成肿瘤。

2.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

RET基因突变主要分为两类:

点突变:常见于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如MEN2A/MEN2B),突变位点集中在RET基因的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如C634W、M918T),导致蛋白功能获得性激活。

融合突变:多见于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RET基因与CCDC6、NCOA4等基因发生融合,形成具有持续激酶活性的融合蛋白(如RET/CCDC6、RET/NCOA4)。

临床意义:

甲状腺髓样癌(MTC):约95%的遗传性MTC和20%-30%的散发性MTC携带RET点突变,这类肿瘤侵袭性强,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约10%-20%的PTC存在RET融合突变,这类肿瘤对放射性碘治疗不敏感,但可能受益于RET靶向治疗。

二、RET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管理

1.诊断分型:RET检测作为甲状腺癌的“分子标签”

甲状腺髓样癌(MTC)的确诊:

血清降钙素(Ctn):MTC患者血清Ctn水平显著升高,但需结合RET基因检测以区分遗传性或散发性。

RET基因检测:通过血液或肿瘤组织检测RET点突变,若检测到C634W、M918T等致病性突变,可确诊遗传性MTC(如MEN2)。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亚型鉴别:

RET融合检测:通过FISH或NGS检测RET融合突变,若阳性提示PTC可能对放射性碘治疗不敏感,需优先选择靶向治疗。

2.预后判断:RET突变状态影响生存期

甲状腺髓样癌(MTC):

遗传性MTC:携带RET M918T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50%-60%,而C634W突变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90%。

散发性MTC:RET融合突变阳性患者肿瘤侵袭性更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升高。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RET融合阳性PTC:肿瘤体积更大、包膜外侵犯更常见,复发风险较阴性患者高2-3倍。

3.治疗决策:RET检测指导靶向治疗选择

甲状腺髓样癌(MTC)的传统治疗局限:

MTC对放射性碘治疗不敏感,传统化疗(如多柔比星)客观缓解率(ORR)仅10%-20%,且副作用显著。

RET靶向药物的突破:

普拉替尼(Pralsetinib):针对RET点突变及融合突变,在ARROW研究中,RET融合阳性MTC患者的ORR达6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22.3个月。

塞尔帕替尼(Selpercatinib):在LIBRETTO-001研究中,RET突变阳性MTC患者的ORR达73%,中位PFS达18.4个月。

4.动态监测:RET检测助力复发风险评估

术后监测:通过血液ctDNA检测RET突变,可早期发现肿瘤残留或复发,较影像学检查提前3-6个月。

耐药后管理:若靶向治疗进展,需重新检测RET突变状态,评估是否发生继发耐药突变(如RET G810R),指导后续治疗。

三、RET基因检测的技术演进与临床实践

1. 常用检测方法:优缺点对比

2.指南推荐与检测时机

NCCN指南:建议所有甲状腺癌患者进行RET基因检测,尤其MTC或放射性碘治疗失败的PTC患者。

检测时机:

诊断时:明确肿瘤分子分型,指导一线治疗。

术后:通过ctDNA监测残留或复发。

耐药后:动态评估突变状态,调整治疗方案。

3.临床实践中的挑战

检测覆盖率不足:基层医院因技术限制,RET检测率低,易漏诊高危人群。

标准不统一:RET融合的判读标准差异大,导致结果互认困难。

动态监测缺失:多数患者仅在诊断时检测一次,未在耐药后复查突变状态。

四、挑战与未来:精准检测的破局之路

1.技术优化:从“单点检测”到“多组学联合”

液体活检:通过血液检测ctDNA中的RET突变,实现无创、动态监测。

AI辅助分析: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NGS数据解读,减少人为误差。

多平台联合:Sanger测序初筛+NGS确认,提高检测效率。

2.新药研发:从“单靶点”到“联合治疗”

RET抑制剂迭代:新一代RET抑制剂(如TPX-0022)对RET G810R等耐药突变有效。

联合治疗策略:RET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或血管生成抑制剂(如仑伐替尼)的组合方案正在临床试验中。

3.政策支持:从“高端检测”到“普惠医疗”

医保覆盖:部分省份已将RET检测纳入医保,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技术下沉:通过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推动NGS等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

结语:RET检测,开启甲状腺癌精准治疗新维度

RET基因检测从“幕后”走向“台前”,不仅是甲状腺癌分子分型的深化,更是精准治疗的关键突破口。通过规范检测流程、优化技术平台、推动新药研发,RET阳性患者将迎来更多生存希望。未来,随着“检测-治疗-监测”闭环的形成,甲状腺癌治疗必将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出击”。

(宋佩烨 河南省人民医院 病理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