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癌症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人类不断探索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介入粒子植入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技术,正以其独特的 “无声攻击” 方式,为无数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它就像一支隐秘的特种部队,深入肿瘤内部,在悄无声息中给予癌细胞致命一击。
一、揭秘介入粒子植入的原理
介入粒子植入,全称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其核心原理基于放射性核素的持续低剂量率照射。治疗时,医生会在影像设备(如 CT、超声)的精准引导下,将带有放射性的微型粒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部。这些粒子如同 “定时炸弹”,大小仅约米粒般,却能持续释放射线,在肿瘤局部形成一个高强度的辐射场,对癌细胞进行近距离、持续性的杀伤。
以碘 - 125 粒子为例,这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放射性粒子之一。碘 - 125 粒子释放的 γ 射线能量较低,射程短,在组织中的有效作用距离约为 1.7cm,能将辐射剂量高度集中在肿瘤区域,而对周围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相对较小。它持续释放射线的时间可达数月之久,就像一把 “温柔的手术刀”,在长时间的照射中,不断破坏癌细胞的 DNA 结构,阻止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最终促使癌细胞凋亡。
二、精准制导:介入粒子植入的优势
与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相比,介入粒子植入有着显著的优势。传统手术切除肿瘤,对于位置特殊、无法完整切除,或患者身体状况不允许手术的情况往往束手无策;放疗采用外照射的方式,虽然能对肿瘤进行一定程度的杀伤,但射线在穿透皮肤、肌肉等正常组织到达肿瘤时,会对沿途的正常组织造成较大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化疗则是通过药物作用于全身,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身体内正常的细胞产生毒性,引起脱发、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副作用。
而介入粒子植入凭借其精准性,实现了 “哪里有肿瘤,就将辐射送到哪里”。通过影像设备的实时引导,医生可以将粒子准确地植入肿瘤内部及周边可能存在癌细胞浸润的区域,确保肿瘤组织受到足够剂量的照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这种 “靶向性” 治疗,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此外,介入粒子植入属于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术后当天或次日即可下床活动,对患者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或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
三、临床应用:哪些癌症适合介入粒子植入
介入粒子植入技术在多种癌症的治疗中都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上,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前列腺位置特殊,周围神经、血管丰富,传统手术容易损伤周围组织,影响患者的排尿功能和性功能。而介入粒子植入可以在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的情况下,对前列腺肿瘤进行有效控制,且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肺癌也是介入粒子植入的常见应用领域。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肺癌患者,特别是那些因高龄、心肺功能差等原因不能耐受传统放疗和化疗的患者,介入粒子植入能够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缓解患者的症状,延长生存期。此外,在肝癌、胰腺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局部治疗中,介入粒子植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常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四、治疗过程与患者关怀
介入粒子植入的治疗过程相对安全、便捷。在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分期,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手术时,患者一般处于清醒状态,在局部麻醉下,医生通过穿刺针将粒子按照预定的计划植入肿瘤组织内。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不会感到明显的疼痛,仅在穿刺部位有轻微的不适感。
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观察 1 - 2 天,主要是监测生命体征和有无并发症发生。由于粒子的辐射范围有限,对周围人员的辐射风险极小,患者无需过度担心。不过,在术后短期内,患者应尽量避免与孕妇和儿童长时间密切接触。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给予相应的康复指导和后续治疗建议,如是否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手段进一步巩固疗效。
五、未来展望:技术革新与希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介入粒子植入技术也在持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放射性粒子的研发朝着更加高效、低毒的方向迈进,新型粒子的出现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对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另一方面,影像引导技术的不断升级,如人工智能辅助的影像识别和导航系统,将使粒子植入的定位更加精准,操作更加便捷。此外,介入粒子植入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也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有望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介入粒子植入以其独特的治疗方式,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它就像一场 “无声的战争”,在肿瘤内部悄然进行,却能给癌细胞带来致命打击。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相信介入粒子植入将在癌症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多癌症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秦春堂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介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