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天气不算寒冷,下肢却总是冰冰凉凉的,甚至偶尔还会出现隐隐的疼痛。起初,人们往往将其归咎于 “受凉”“劳累”,选择简单热敷或休息后便不再在意。然而,这种看似平常的症状,很可能是外周血管疾病发出的危险信号。当传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以其微创、高效的特点,为患者带来了 “重启” 血液循环的新希望。
一、下肢不适背后的 “血管危机”
我们的下肢就像城市中的交通网络,动脉负责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各个角落,静脉则承担着回收代谢废物、维持血液回流的重任。一旦血管出现问题,整个循环系统就会陷入 “瘫痪”。常见的下肢外周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都会严重影响血液循环。
以动脉硬化闭塞症为例,随着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影响,动脉血管内壁逐渐堆积胆固醇、钙盐等物质,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不断增大,会使血管腔变得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导致远端肢体供血不足,出现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休息后缓解)等症状。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则是因为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血栓不仅会阻碍静脉血液回流,引发下肢肿胀、疼痛,一旦血栓脱落,还可能随血流进入肺部,造成致命的肺栓塞。
二、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精准疏通血管的 “魔法”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简称 DSA)的引导下,通过穿刺人体体表的微小血管,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病变血管,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它就像是血管里的 “清道夫” 和 “维修工”,能够精准定位病灶,以最小的创伤解决大问题。
(一)血管扩张与支架植入
当血管因斑块狭窄或堵塞时,医生会先将球囊导管送到病变部位,通过注入造影剂确定准确位置后,将球囊充气膨胀,撑开狭窄的血管壁,恢复血管内径,改善血流。对于一些血管壁弹性差、容易回缩的部位,还会植入血管支架。支架就像一个微型的金属网状 “脚手架”,将血管壁支撑起来,保持血管长期通畅。这种方法对于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狭窄等疾病效果显著,能迅速缓解下肢缺血症状,让冰凉的双脚重新温暖起来。
(二)血栓清除与消融
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有多种手段。可以通过导管直接向血栓部位注入溶栓药物,使血栓逐渐溶解;也可以利用机械装置,如血栓抽吸导管、旋切装置等,直接清除血栓。此外,还有一种名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的技术,能在血栓脱落时将其拦截,防止肺栓塞的发生。当血栓清除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取出滤器,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三)血管成形与修复
对于一些先天性血管畸形或后天性血管损伤的患者,介入治疗可以通过特殊的器械对病变血管进行修复和重建。例如,使用覆膜支架隔绝血管破裂处,或通过栓塞异常血管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症状。
三、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的显著优势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具有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它的创伤极小,仅需在皮肤上穿刺一个或几个针眼大小的创口,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小。其次,介入治疗定位精准,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小,并发症少。再者,治疗过程可通过影像设备实时观察,医生能根据血管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介入治疗的适用范围广,对于一些因年龄大、身体条件差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也能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
四、真实案例见证奇迹
65 岁的张大爷,患有多年的高血压、高血脂,近半年来,他的右下肢越来越凉,走不了 200 米就会疼痛难忍,需要休息好久才能继续行走。去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来,医生为他实施了外周血管介入治疗,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成功打通了堵塞的血管。术后第二天,张大爷就感觉右下肢明显变暖,疼痛也减轻了许多。一周后,他已经能像正常人一样自由行走,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五、重视预防,守护血管健康
虽然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但疾病的预防仍然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坚持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血管的损害;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密切关注血管健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下肢冰凉、疼痛不是小问题,当这些症状持续出现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患者通过这种先进的治疗手段,重新拥有健康、温暖的下肢,享受自由行走的快乐。
(秦春堂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介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