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生产事故等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外伤出血是这些意外最常见也最危险的症状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创伤性出血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其中许多生命本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止血措施得以挽救。传统的止血方法如压迫止血、缝合止血等在面对深部组织、内脏器官的大出血时,往往效果有限。而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急救技术 —— 外周血管介入,正逐渐成为外伤出血急救的重要选择,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一、什么是外周血管介入技术?
外周血管介入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的引导下,通过穿刺人体表浅动静脉,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血管内,对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技术。简单来说,它就像是医生给血管搭建了一条 “秘密通道”,能够精准抵达出血部位,进行针对性处理。
该技术的核心原理在于,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输送到出血血管,阻塞血管腔,阻止血液继续流出,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常用的栓塞材料包括明胶海绵、弹簧圈、医用胶等。明胶海绵是一种可吸收材料,适用于短期栓塞;弹簧圈则主要用于永久性栓塞较大血管;医用胶能快速固化,封闭微小血管的出血点。此外,介入技术还可以通过导管注射药物,促进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二、外周血管介入技术的独特优势
与传统止血方法相比,外周血管介入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它具有极高的精准性。借助先进的影像设备,医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血管的走行和出血部位,就像拥有了 “透视眼”,可以将治疗器械准确送达病灶,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这一点在处理复杂部位的出血,如骨盆骨折导致的盆腔血管破裂、肝脾破裂出血时尤为重要。
其次,外周血管介入技术创伤小。与传统的开腹、开胸手术相比,它仅需在皮肤上做一个或几个毫米级的穿刺点,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减轻了身体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而且,该技术可重复性强,若一次栓塞效果不佳,还可以再次进行介入治疗。
此外,介入治疗的时效性强。在紧急情况下,无需进行复杂的术前准备,可直接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快速定位出血血管并实施止血,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宝贵时间。对于一些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危重患者,外周血管介入技术更是成为了唯一有效的救命手段。
三、外周血管介入技术在急救中的实际应用
外周血管介入技术在多种外伤出血场景中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救治能力。在交通事故导致的创伤中,骨盆骨折是常见且危险的伤情,骨盆区域血管丰富,骨折极易导致血管破裂,引发大出血。传统的止血方法难以有效控制出血,而外周血管介入技术可以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盆腔血管,精准地对出血血管进行栓塞,迅速止血。有临床数据显示,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肝脾破裂也是外伤中常见的严重情况。以往,对于肝脾破裂出血,往往需要进行手术切除部分脏器。但通过外周血管介入技术,医生可以将导管超选择插入破裂脏器的供血血管,注入栓塞材料,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能最大程度保留脏器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在一些高风险职业如建筑施工、矿山开采中,因重物砸伤、塌方等导致的肢体血管破裂出血也可以通过外周血管介入技术进行救治。医生可以利用介入手段对破裂的肢体血管进行栓塞或修复,避免因大量失血导致休克,甚至截肢的严重后果。
四、外周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外周血管介入技术也在持续发展和完善。新型栓塞材料的研发,使栓塞效果更加精准、持久,且副作用更小;影像设备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了血管成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让介入操作更加安全、高效。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应用于介入治疗领域,通过对大量病例数据的分析和学习,辅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未来,外周血管介入技术有望与其他急救技术如急诊外科手术、重症监护等进一步融合,形成更完善的创伤急救体系。它也将在更多类型的外伤出血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提供坚实保障。
外伤出血是威胁生命健康的 “急先锋”,外周血管介入技术凭借其精准、微创、高效的特点,成为了外伤出血急救的有力武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因此受益,在意外发生时获得更及时、有效的救治。
(秦春堂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介入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