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一提到肾脏相关的病症就容易联想到中医所说的“肾虚”,觉得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就是肾虚的表现。然而,当身体出现水肿等症状时,很可能并非简单的肾虚,而是更为复杂的肾病综合征在作祟。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必须清晰认识,以免延误病情。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临床症候群,它有着特定的诊断标准。大量蛋白尿是其关键特征之一,患者的尿液中会排出超出正常范围许多的蛋白质,这些本应留在体内的营养成分随着尿液流失,就像一个巨大的漏洞让身体的宝贵资源白白浪费掉。同时,低蛋白血症也相伴而生,由于大量蛋白丢失,血浆里的白蛋白水平急剧下降,使得血液渗透压改变,水分便开始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进而引发明显的水肿。这种水肿往往先出现在眼睑、面部等疏松部位,逐渐蔓延至全身,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胸水、腹水的形成,让患者感到呼吸困难、腹胀难忍。此外,高脂血症也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表现,血脂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了身体的负担。
而传统观念中的“肾虚”,多是基于中医理论对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判断,包括性功能减退、耳鸣、脱发、记忆力衰退等,与现代医学所定义的肾病综合征完全是两码事。肾虚更多地侧重于人体机能的整体虚弱状态,通过中药调理、生活方式改善等方式来恢复平衡;但肾病综合征则是肾脏本身发生了病理变化,需要针对病因进行精准治疗。
当身体发出水肿这一信号时,其实是肾脏在拼命呼救。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和过滤器官,一旦滤过膜受损,就如同筛子的孔变大了,不该漏出的东西都跑了出去。免疫复合物沉积、遗传因素、感染等多种原因都可能启动这场“灾难”。比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诱发;膜性肾病则好发于中老年人,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每一个类型的肾病综合征都有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轨迹。
面对肾病综合征,及时就医至关重要。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测,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化验、肾脏活检等,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治疗方案也会因人因病而异,可能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来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蛋白尿的产生;配合利尿剂缓解水肿症状;还会注重饮食管理,限制盐分摄入以减轻水肿,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维持身体机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果发现无缘无故地出现水肿,尤其是早晨起床时眼睑浮肿明显,或者下肢按压后出现凹陷性水肿,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不要自行服用补肾药物或保健品,因为错误的干预可能会掩盖病情真相,耽误最佳治疗时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避免过度劳累和滥用药物,都是保护肾脏的重要举措。
总之,肾病综合征绝非肾虚那么简单,它是肾脏发出的严肃警告。我们要正确解读身体的信号,尊重科学诊断,积极进行治疗和管理,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肾脏健康,让生命之泉源源不断地流淌。
(许金 民权县人民医院 肾病风湿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