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患。它如同隐匿于岁月长河中的暗礁,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呼吸功能,故而被称为“呼吸衰老病”。然而,这一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病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无论是在大众认知层面还是医疗干预环节,都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病理机制来看,慢阻肺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吸烟无疑是首要元凶,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如焦油、尼古丁等会直接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黏液分泌增多、纤毛运动减弱,进而造成小气道狭窄和阻塞。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环境也是重要诱因,包括室内外的粉尘、化学气体以及汽车尾气等,这些污染物不断刺激呼吸道,促使病情逐渐恶化。此外,遗传因素也在起作用,某些基因变异会使个体更易患上慢阻肺,尤其是那些有家族史的人群风险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机能自然衰退,肺部组织弹性降低,也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
慢阻肺的症状起初往往较为轻微且不典型,容易被患者忽略。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偶尔的咳嗽、咳痰,特别是在晨起或夜间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逐渐成为主要困扰,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步行一段距离后便会感到气短难续。由于这种渐进性的特质,许多患者误将其归因于正常的衰老现象,未能及时就医诊断。等到症状明显到影响生活质量时,肺部已遭受不可逆的损害,治疗难度也随之加大。
该疾病的危害绝不仅仅局限于呼吸系统本身。长期的缺氧状态会对全身各个器官产生连锁反应,心脏为了代偿机体对氧气的需求而过度劳累,容易引发肺源性心脏病,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脑部供氧不足则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甚至认知障碍;肌肉因缺乏足够的养分供应而萎缩无力,进一步限制了患者的行动能力。而且,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发作频率较高,每次发作都像是一场生命的危机,使患者面临更高的住院风险和死亡威胁。
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慢阻肺的患者数量庞大且呈上升趋势。但令人担忧的是,其知晓率、诊断率和控制率却极低。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无法准确筛查出潜在的患者;部分医生对慢阻肺的认识不足,不能给予规范的治疗建议;而患者自身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常常自行用药或听信偏方,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防治慢阻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教育的投入,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认知水平;医疗机构要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完善诊疗流程,确保每一位疑似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评估和管理;对于个人而言,戒烟是预防慢阻肺的关键一步,同时要尽量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高危人群更应如此。
慢阻肺作为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不应再被忽视。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呼吸健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守护好这一生命之本。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受损的肺脏重新焕发生机,让自由的呼吸不再成为奢望。
(许金 民权县人民医院 肾病风湿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