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便秘的常见原因与科学应对

2025-06-05 20: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清晨的马桶上,你眉头紧锁,双腿发麻,却依然颗粒无收;午餐后腹胀如鼓,连打嗝都带着尴尬的气味;更糟糕的是,长期便秘让皮肤暗沉、口臭缠身,甚至情绪也变得烦躁易怒……这些场景是否让你感到似曾相识?据统计,我国成年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高达10.9%,每10个人中就有1人饱受肠道“交通堵塞”之苦。便秘不是小问题,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今天,我们就来揭开便秘的真相,并找到科学应对之道。

一、便秘的“元凶”是谁?五大常见原因解析

1. 饮食失衡:肠道的“燃料”不足

现代人的餐桌上,精米白面、油炸食品占据主导,而膳食纤维却成了“稀缺资源”。膳食纤维如同肠道的“清道夫”,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当摄入不足时,粪便干硬、排出困难便成为必然。此外,饮水不足也会让肠道“缺水”,进一步加剧便秘。研究表明,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低于25克的人群,便秘风险增加3倍。

2. 运动匮乏:肠道的“动力”缺失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正在摧毁我们的肠道健康。肠道蠕动依赖于肌肉的收缩,而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肠道肌肉松弛,蠕动能力下降。就像一台长期闲置的机器,生锈、卡顿在所难免。一项针对办公室白领的调查显示,每周运动不足3次的人群,便秘发生率是经常运动者的2.1倍。

3. 压力与情绪:肠道的“隐形杀手”

你是否发现,紧张时容易腹泻,而焦虑时却便秘频发?这并非巧合。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与大脑通过“肠脑轴”紧密相连。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抑制肠道蠕动;同时,压力激素(如皮质醇)还会干扰肠道菌群平衡,导致便秘。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群,便秘患病率比普通人高40%。

4. 药物副作用:被忽视的“便秘推手”

某些常见药物可能是便秘的幕后黑手。例如,止痛药(如阿片类)、抗抑郁药、钙剂、铁剂等,会通过抑制肠道神经或增加粪便硬度导致便秘。据统计,长期服用上述药物的人群中,约60%会出现便秘症状。如果你正在服用这些药物,且便秘持续存在,务必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5. 忽视便意:肠道的“信号屏蔽”

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养成了“憋便”的习惯。当便意来临时,我们选择忍耐,却不知这会让直肠逐渐失去对粪便的敏感度,形成“习惯性便秘”。肠道就像一个聪明的“传送带”,当信号被反复忽略时,它会自动降低工作频率,最终导致排便困难。

二、科学应对便秘:从生活习惯到医疗干预

1. 饮食调整:给肠道“加油”

-增加膳食纤维: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可选择全谷物(如燕麦、糙米)、豆类(如红豆、绿豆)、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水果(如火龙果、苹果)。

-补充水分:每日饮水1.5-2升,晨起空腹喝一杯温水可刺激肠道蠕动。

-适量摄入油脂:坚果、橄榄油等健康脂肪能润滑肠道,但需避免过量。

2. 运动促进:让肠道“动起来”

-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快走、慢跑或游泳,可显著改善肠道蠕动。

-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次10分钟,每日2次,能刺激肠道神经。

-瑜伽体式:如“猫牛式”“婴儿式”等,可放松腹部肌肉,促进排便。

3. 情绪管理:给肠道“减压”

-深呼吸练习:每日10分钟腹式呼吸,可降低压力激素水平。

-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扰乱肠道节律。

-兴趣爱好:绘画、音乐等放松活动能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

4. 合理用药:避免“依赖陷阱”

-短期使用: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渗透性泻药,可快速缓解症状,但需避免长期使用。

-益生菌补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便秘。

-中医调理:如麻子仁丸、增液汤等,需在中医指导下使用。

5. 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如果便秘伴随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

-体重骤降、贫血

-便血或黑便

-腹部包块或剧烈疼痛

-家族史中有肠道疾病(如结肠癌)

这些可能是肠道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信号,切勿拖延。

三、便秘预防:从今天开始,关爱你的肠道

便秘的预防胜于治疗。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如晨起或餐后2小时),即使无便意也尝试蹲坐5分钟;避免在马桶上长时间刷手机,以免分散注意力;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如肠镜),尤其40岁以上人群。记住,肠道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础,它不仅影响消化功能,还与免疫、情绪甚至皮肤状态密切相关。

便秘不是“难言之隐”,而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健康警报。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管理情绪和科学用药,我们完全可以让肠道恢复“畅通无阻”。从今天开始,给肠道一点关爱,它也会用健康回馈你。毕竟,一个顺畅的肠道,才是幸福生活的起点。

(崔光福 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 治未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