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肛裂又犯了!”在肛肠科诊室里,这样的声音几乎每天都会响起。患者们捂着屁股,满脸痛苦地描述着排便时的刀割样疼痛、手纸上的鲜血,以及那种“坐立难安”的煎熬。更让人崩溃的是,许多人明明已经治疗过,却总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比如一次便秘、一顿火锅后——再次被肛裂击中。这种反复发作的折磨,像一把无形的刀,割裂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那么,肛裂为何如此“顽固”?答案或许藏在两个关键点里:止痛与促愈。
一、肛裂的“痛”,从何而来?
肛裂的本质,是肛管皮肤的全层裂开,形成一道细长的伤口。这道伤口的位置极为特殊——它位于消化道的末端,每天都要承受粪便的摩擦与刺激。当干硬的粪便通过时,裂口被撑开,神经末梢暴露,瞬间引发剧烈的疼痛,医学上称之为“排便痛”。这种痛感如同被刀割,往往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甚至在排便后仍会因肛门痉挛而隐隐作痛。
更棘手的是,肛裂患者常因害怕疼痛而刻意减少排便次数,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度吸收,变得更加干硬。这种“恶性循环”让裂口难以愈合,甚至可能加深、扩大,形成慢性肛裂。此时,裂口边缘会因反复刺激而增厚、纤维化,形成“哨兵痔”或“肛乳头肥大”,进一步加重症状。
二、反复发作的“元凶”:忽视促愈与止痛
许多患者对肛裂的治疗存在误区。有人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有人盲目使用泻药或偏方,还有人因害羞而拖延就医。这些行为看似“省事”,实则埋下了反复发作的隐患。
止痛的误区:疼痛是肛裂最直观的症状,但单纯止痛而不解决根本问题,无异于“掩耳盗铃”。例如,部分患者依赖止痛药缓解疼痛,却未调整饮食结构或改善排便习惯,导致裂口持续受刺激,疼痛反复。更危险的是,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引发胃肠道副作用,反而加重便秘。
促愈的忽视:肛裂的愈合需要“湿润、无刺激”的环境。然而,许多患者未意识到保持肛门清洁的重要性,或使用含酒精、香料的湿巾擦拭,导致裂口二次损伤。此外,慢性肛裂患者因局部血液循环差,愈合能力下降,若不通过药物或手术促进愈合,裂口可能长期不愈,甚至发展为肛瘘。
三、止痛+促愈:破解反复发作的“双钥匙”
要打破肛裂反复发作的怪圈,必须同时抓住“止痛”与“促愈”两个关键点。这需要从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必要时的手术干预三方面入手。
1. 止痛:从源头缓解“刀割痛”
-软化粪便: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物),每日饮水1.5-2升,必要时使用温和的缓泻剂(如聚乙二醇),避免粪便干硬对裂口的刺激。
-局部麻醉:排便前可涂抹含利多卡因的凝胶,短暂麻痹裂口神经,减轻疼痛。
-温水坐浴: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水温40℃左右,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肛门痉挛。
2. 促愈:为裂口创造“修复环境”
-保持清洁:排便后用温水冲洗或使用无刺激湿巾,避免用力擦拭。
-促进愈合药物:硝酸甘油软膏可松弛肛门内括约肌,改善局部血供;生长因子凝胶能加速细胞修复。
-改善微循环:避免久坐久站,定期做提肛运动(收缩肛门3秒后放松,重复10次,每日3组),增强肛门肌肉力量。
3. 手术干预:当保守无效时
对于慢性肛裂(症状持续6周以上)或合并严重并发症(如肛瘘、肛乳头肥大)的患者,手术是根治的有效手段。常见的术式包括肛裂切除术(切除裂口及周围瘢痕组织)和**内括约肌侧切术**(切断部分内括约肌,降低肛门压力)。术后需配合坐浴、换药,通常1-2周可恢复。
四、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日常细节决定成败
肛裂的预防,核心在于“保护肛门”。这需要从饮食、排便习惯和运动三方面构建“防护网”:
-饮食:少吃辛辣、油炸食物,避免酒精刺激;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火龙果、芹菜。
-排便: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憋便;排便时勿过度用力或长时间蹲坐。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肠道蠕动。
五、写在最后:别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肛裂虽不致命,却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它的反复发作,本质上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提醒我们关注饮食是否健康、排便是否规律、压力是否过大。面对肛裂,不必羞于启齿,更不能“硬扛”。及时就医、科学治疗,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才能彻底摆脱“坐立难安”的困扰。
(崔光福 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 治未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