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寒”作为中医里描述经期不适的传统概念,早已成为大众对痛经的“默认解释”,但这种单一归因,往往让很多女性忽略了痛经背后可能隐藏的不同病因——事实上,医学上把痛经明确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多与体质相关,后者则可能是妇科疾病发出的“红色警报”。混淆两者,不仅可能让真正需要治疗的疾病被延误,也会让本可缓解的疼痛白白困扰自己。
一、先搞懂:痛经不是“铁板一块”,两种类型大不同
在开始区分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核心概念:痛经≠宫寒。
中医所说的“宫寒”,通常指女性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表现为经期怕冷、腹痛喜温、经血暗黑有血块等症状,确实与部分痛经表现吻合。但现代医学认为,痛经的本质是“子宫过度收缩”导致的缺血缺氧——子宫肌肉强烈收缩时,会挤压血管、阻断血液供应,而缺血的组织会释放大量“疼痛因子”(如前列腺素),最终让腹部产生痉挛性疼痛。
根据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医学将痛经分为两大类,两者的病因、表现和应对方式截然不同。
(一)原发性痛经:“无病却疼”,多是体质和激素在“搞鬼”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简单说就是“子宫本身没病,但就是会疼”,多见于青春期女性,通常在初潮后1-2年内出现。
它的核心诱因是前列腺素过高。月经期间,子宫内膜脱落时会释放前列腺素,这种激素会刺激子宫肌肉强烈收缩。如果前列腺素分泌过多,子宫收缩就会“用力过猛”,进而引发疼痛。除此之外,以下因素会加重原发性痛经:
-精神压力:焦虑、紧张会让身体对疼痛更敏感,形成“越怕疼越疼”的恶性循环;
-体质因素:子宫位置过度后倾(子宫“向后翘”),会让经血排出不畅,间接刺激子宫收缩;
-激素波动:排卵后孕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子宫肌肉的敏感性,未生育女性因宫颈口较紧,经血排出阻力大,疼痛也会更明显。
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特点很典型: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经期第1天最剧烈,之后逐渐缓解,疼痛集中在下腹部正中,可能伴随腰酸、恶心、腹泻,严重时会头晕、出冷汗,但月经结束后疼痛会完全消失,下次经期再重复出现。
(二)继发性痛经:“有病才疼”,可能是妇科疾病的信号
与原发性痛经不同,继发性痛经是“子宫或盆腔有病变,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状”,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尤其是30岁后才出现痛经、或原本不疼突然开始疼的人群。
它的根本原因是盆腔器质性疾病,常见的有: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跑错地方”,长在卵巢、盆腔腹膜等部位,经期这些异位的内膜也会脱落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疼痛,疼痛会随病情加重而逐年加剧;
-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增大、收缩异常,疼痛多为“整个下腹部胀痛”,且月经量会明显增多;
-慢性盆腔炎:盆腔长期充血、粘连,经期盆腔充血加重,会引发持续性下腹痛,常伴随白带增多、腰骶部酸痛;
-子宫肌瘤/宫颈狭窄:黏膜下肌瘤会影响子宫收缩,宫颈狭窄则会阻碍经血排出,两者都会导致经期腹痛,前者可能伴随月经量增多,后者多见于先天宫颈发育异常或术后粘连的女性。
继发性痛经的疼痛特点与原发性有明显区别:疼痛开始时间更早(可能月经前一周就开始),持续时间更长(整个经期都疼,甚至月经结束后仍有隐痛),疼痛位置可能不固定(如下腹一侧或双侧),还可能伴随“异常信号”——比如月经量突然增多/减少、经血颜色异常(如发黑带血块且量多)、性交时疼痛、非经期下腹痛等。
二、别踩坑!关于痛经的5个常见误区
正是因为对“两种痛经”认知不足,很多女性在应对经期腹痛时,总会陷入一些“想当然”的误区,不仅没缓解疼痛,还可能延误病情。
误区1:“痛经是正常的,忍忍就过去了”
这是最危险的误区之一。原发性痛经虽然“无病”,但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生活(如无法上学、工作);而继发性痛经本身就是疾病的表现,“忍”的过程可能是疾病加重的过程——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若长期不干预,可能导致盆腔粘连、卵巢囊肿,甚至影响生育。
误区2:“喝红糖姜茶、贴暖宫贴就能治所有痛经”
红糖姜茶和暖宫贴的核心作用是“温热散寒”,对原发性痛经中因“子宫受凉、经血不畅”导致的疼痛有一定缓解作用(比如喝热饮后血管扩张,能减轻子宫缺血),但对继发性痛经几乎无效——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引发的疼痛,根源是异位内膜出血刺激,再怎么暖宫也无法解决病灶问题。
误区3:“生完孩子痛经就会好”
这句话对部分原发性痛经女性可能成立:怀孕和分娩过程中,宫颈口会逐渐扩张,经血排出阻力减小,前列腺素对子宫的刺激也会减弱,疼痛可能随之缓解。但对继发性痛经女性来说,“生孩子”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让原有疾病加重——比如子宫腺肌病患者,怀孕时激素变化可能让病灶暂时“休眠”,但产后激素回落,疼痛可能会更剧烈。
误区4:“止痛药有副作用,绝对不能吃”
很多女性担心“吃止痛药会成瘾”“伤胃”,宁愿疼到打滚也不碰。但实际上,原发性痛经推荐使用的“非甾体类止痛药”(如布洛芬、萘普生),属于非处方药,只要按说明书短期服用(经期疼痛时吃1-2天,每次1片),成瘾风险极低;且现在有“肠溶型”布洛芬,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胃不好的女性可搭配胃黏膜保护剂服用。相比“硬扛”导致的疼痛应激(如焦虑、失眠),规范用止痛药的利远大于弊。
误区5:“痛经只能靠调理,没法根治”
原发性痛经确实难以“根治”,但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控制,让疼痛减轻甚至消失;而继发性痛经的关键是“治原发病”——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通过药物抑制病灶生长,子宫肌瘤或宫颈狭窄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只要原发病得到控制,痛经自然会缓解。
三、教你3步区分:我的痛经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
不用等去医院,自己在家通过3个简单步骤,就能初步判断痛经类型,为后续应对提供方向。
第一步:看“出现时间”
-若痛经从青春期初潮后1-2年内开始,且每次经期疼痛模式固定(第1天最疼,之后缓解),大概率是原发性;
-若痛经在30岁后突然出现,或原本不疼的人突然开始疼,甚至疼痛逐年加重,要警惕继发性。
第二步:看“疼痛伴随症状”
这是区分两者的关键——原发性痛经通常只伴随“经期相关不适”,如恶心、腹泻、头晕(因疼痛应激导致);而继发性痛经多伴随“妇科疾病信号”:
-月经量异常:突然增多(每次经期用超过5片夜用卫生巾)或减少;
-非经期症状:性交时疼痛、平时下腹部隐痛、白带增多且有异味;
-疼痛特点:疼痛持续时间长(超过3天)、位置不固定(如下腹一侧疼)、热敷或喝红糖姜茶后无缓解。
第三步:看“缓解方式”
-原发性痛经:喝热饮、热敷腹部、吃布洛芬后,疼痛会明显减轻;
-继发性痛经:上述方法基本无效,甚至可能越热敷越疼(如盆腔炎症急性期,热敷可能加重充血)。
如果初步判断倾向“继发性痛经”,或原发性痛经严重影响生活(如每次都要请假卧床),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妇科检查——医生通常会通过“妇科超声”(排查子宫肌瘤、腺肌病)、“妇科检查”(触诊盆腔是否有压痛、包块),必要时做“CA125检测”(辅助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来明确病因。
四、对症应对:两种痛经,调理和治疗方式不一样
无论是哪种痛经,都不是“只能忍”,关键是“对症处理”——原发性痛经靠“调理+控制”,继发性痛经靠“治原发病”。
(一)原发性痛经:从“减少前列腺素”和“改善体质”入手
原发性痛经的核心是“前列腺素过高”,所以应对重点是“减少前列腺素分泌”和“降低子宫对疼痛的敏感性”。
1.药物干预:快速止痛,按需使用
-首选“非甾体类止痛药”:如布洛芬、萘普生,建议在疼痛开始前1-2小时服用(比如知道自己明天来月经,今天晚上就吃1片),能提前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比疼到受不了再吃效果好;
-避免“依赖型止痛药”:如含可待因的复方止痛药,仅用于布洛芬无效的严重疼痛,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成瘾;
-长期调理:若痛经频繁,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短效避孕药”(如屈螺酮炔雌醇片),通过抑制排卵减少前列腺素分泌,连续服用3-6个月,能让痛经缓解率达80%以上,但有血栓风险的女性(如吸烟、高血压患者)需慎用。
2.生活方式调整:比“红糖姜茶”更有效的细节
-经期避免“冷刺激”:不吃冰饮、不穿露脐装,可用暖水袋热敷腹部(温度40℃左右,每次15-20分钟),促进盆腔血液循环;
-平时多做“温和运动”:如瑜伽的“猫式伸展”“婴儿式”、快走、游泳,能增强子宫肌肉弹性,减少经期收缩强度;
-饮食少碰“高盐高糖”:经期前一周少吃咸菜、蛋糕等食物,高盐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腹胀;高糖会让血糖波动,加剧情绪紧张和疼痛敏感。
3.中医调理:针对“宫寒”型原发性痛经
若确实符合中医“宫寒”表现(经期怕冷、腹痛喜温、经血暗黑有血块),可在中医师指导下调理:
-艾灸:经期前艾灸“关元穴”(肚脐下3寸)、“三阴交穴”(内踝上3寸),每次10分钟,温和散寒;
-食疗:用艾叶10g、生姜5片、红糖适量煮水喝,经期每天1次,适合轻度宫寒型痛经;
-避免“盲目进补”:不是所有痛经都适合喝红糖姜茶——若经血鲜红、量多、口干舌燥,可能是“血热”型痛经,喝红糖姜茶反而会加重症状。
(二)继发性痛经:先治原发病,痛经自然缓解
继发性痛经的根源是妇科疾病,所以“治痛经”的本质是“治原发病”,不同疾病的治疗方式差异很大,必须由医生制定方案:
-子宫内膜异位症:轻度可服用“孕激素类药物”(如地屈孕酮)抑制病灶生长;重度需手术切除异位病灶,术后再用药物巩固,防止复发;
-子宫腺肌病: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可通过“GnRH-a类药物”暂时缩小子宫,为怀孕做准备;无生育需求者,可放置“曼月乐环”(一种含孕激素的宫内节育器),持续释放激素抑制病灶;
-慢性盆腔炎:需用抗生素规范治疗(避免自行吃消炎药),同时配合物理治疗(如超短波)促进盆腔炎症吸收;
-宫颈狭窄:可通过“宫颈扩张术”扩大宫颈口,让经血排出顺畅,术后痛经多能明显缓解。
需要强调的是,继发性痛经不能靠“调理”拖延——比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若延误治疗,病灶可能侵犯卵巢、输卵管,导致不孕;子宫腺肌病长期不干预,会让子宫逐渐增大,增加后续治疗难度。
五、最后提醒: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去看医生
经期腹痛虽然常见,但出现以下“危险信号”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1.痛经突然加重,或疼痛模式改变(如从“经期第1天疼”变成“整个经期都疼”);
2.经期出血量明显增多,或出现“血块超过乒乓球大小”“经期延长超过7天”;
3.性交时出现疼痛,或非经期下腹部持续隐痛;
4.痛经伴随发热、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或疼痛放射到腰骶部、大腿内侧;
5.尝试布洛芬、热敷等方法后,疼痛仍无缓解,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宫寒”或许能解释部分经期不适,但不能成为所有痛经的“万能答案”。对女性而言,经期腹痛不是“必须忍受的宿命”,而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可能是体质需要调整的提醒,也可能是疾病需要治疗的警报。
学会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不仅是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更是对健康的负责。下次经期再疼时,别只说“宫寒了”,不妨先按“出现时间+伴随症状”初步判断,该调理就调理,该就医就就医——毕竟,每个月那几天,我们都值得轻松度过。
(董雪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妇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