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这一看似不起眼的肛肠疾病,却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枷锁,将患者困在“疼痛→便秘→再裂开”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那么,究竟该如何打破这一恶性循环,让患者重获健康与舒适呢?
肛裂,本质上是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后形成的慢性溃疡,好发于肛管后正中位这一最薄弱的区域。当干硬粪便通过时,就像“钝刀割纸”,直接撕裂皮肤,若反复损伤,裂口无法愈合,便会形成溃疡。而疼痛,正是肛裂患者最为直观且难以忍受的感受。肛裂的典型症状是“排便时刀割样疼痛短暂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剧痛”的“疼痛三部曲”。排便时,干硬粪便摩擦溃疡面,直接刺激暴露的神经末梢,引发刀割样痛;排便后数分钟,疼痛短暂减轻,但随后肛管内括约肌因损伤产生反射性痉挛,导致局部缺血,疼痛反而加剧,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整晚。这种“排便疼痛”的条件反射,让患者谈“便”色变,甚至刻意忍便,结果粪便更干硬,形成了“便秘肛裂疼痛忍便更便秘”的恶性循环。
在临床诊疗中,肛裂患者的主诉90%以上是“排便疼痛”,但他们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常存在偏差,这也成为疼痛难以缓解的重要原因。许多患者认为肛裂是“上火”或“暂时便秘”引起的,自行用点痔疮膏、喝蜂蜜水,疼痛缓解就停药。但肛裂的溃疡面若未愈合,轻微刺激(如腹泻、辛辣饮食)就会复发,逐渐从“新鲜肛裂”发展为“陈旧性肛裂”(合并肛乳头肥大、前哨痔等并发症),疼痛更顽固。同时,“忍便”行为非常普遍,长期忍便还会导致直肠敏感性下降,形成“功能性便秘”,进一步破坏肛管健康。此外,部分患者为缓解疼痛,长期口服止痛药或频繁使用开塞露,但止痛药只能暂时掩盖症状,无法解决括约肌痉挛和溃疡愈合问题;开塞露若反复使用,会削弱直肠自主排便能力,反而加重便秘。
要缓解肛裂疼痛,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必须明确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和诱发因素。机械损伤、括约肌痉挛、缺血性疼痛三者构成了“损伤痉挛缺血”的三角循环。而便秘、腹泻、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则是关键影响因素。便秘导致粪便干硬、排便费力,是肛裂的“第一诱因”,约70%的肛裂患者合并慢性便秘;腹泻反复稀便刺激溃疡面,同时排便次数增多,加重肛管摩擦;低纤维、高蛋白饮食减缓肠道蠕动,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干硬;久坐、久站、缺乏运动降低肠道动力,如厕时看手机导致肛管持续受压,加重损伤;焦虑、紧张情绪会抑制肠道蠕动,同时放大疼痛感知。
针对肛裂疼痛的病理机制和影响因素,需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综合措施,涵盖止痛、解痉、促愈合、防复发四个维度。在急性期(疼痛剧烈期),核心目标是缓解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为溃疡愈合创造条件。局部用药方面,硝酸甘油软膏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松弛括约肌,缓解痉挛性疼痛(注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副作用,需从小剂量开始);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软膏)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括约肌张力,止痛效果与硝酸甘油类似,但头痛副作用更少;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凝胶)直接麻醉溃疡面神经末梢,快速缓解排便时的刀割样痛(建议排便前10分钟涂抹)。口服药物方面,解痉药(如匹维溴铵)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缓解括约肌痉挛性疼痛;缓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通过增加粪便含水量软化大便。
而在缓解期,患者应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及时治疗肛隐窝炎症等各种疾病;平时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少喝酒,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等食物;患肛管皮肤损伤者应积极治疗避免诱发肛裂;肛门直肠指诊要轻柔,使用窥器检查切忌粗暴操作。日常饮食中,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防治便秘,适当多食用蜂蜜、植物油等润肠通便;可多吃具有补血润肠作用的松仁、胡麻等食物;忌食白酒黄酒与葱姜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总之,打破肛裂的“疼痛→便秘→再裂开”的恶性循环,需要患者与医生共同努力。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医生则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摆脱肛裂的困扰,重获健康与舒适。
(胡选亚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