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浩如烟海的理论体系中,“脾胃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宛如一座灯塔,照亮了人们通往健康的航道,深刻地揭示了脾胃对于人体整体机能的关键作用,也为现代饮食健康理念提供了古老而智慧的指引。
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负责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各处,滋养脏腑、四肢百骸;胃则司受纳腐熟,接纳食物并进行初步消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气血生化之源的重任。就如同一个精密的加工厂,脾胃有序地运作着,把外界的物质转化为身体能够利用的能量与营养。若脾胃功能失常,哪怕吃进去再多再好的东西,也无法被有效吸收利用,反而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脾虚可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使人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胃失和降则会出现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
追溯往昔,古人依据“脾胃论”,总结出许多宝贵的饮食养生经验。他们深知饮食有节的重要性,倡导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饥过饱对脾胃造成损伤。晨起空腹时,肠胃相对清净,此时适量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等,既能补充夜间消耗的能量,又不会给脾胃带来过大负担。而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也遵循着自然规律与身体节奏,早餐注重营养均衡以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午餐适当丰盛为下午的活动储备能量,晚餐则清淡少量,防止积食难眠。
食物的选择同样大有学问。温热细软者常被视为养护脾胃的佳品。像山药,口感绵密,兼具补脾养胃的功效,无论是熬汤还是煮粥,都能在呵护脾胃的同时提供丰富营养;南瓜性温味甘,富含维生素与膳食纤维,蒸食或煮食皆宜,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运化能力。相反,生冷寒凉之物易耗伤脾阳,辛辣刺激之品会扰乱胃气,都应谨慎食用。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快餐文化盛行,高油高脂、重盐重糖的食物随处可见。长期依赖此类食物,使得脾胃疾病频发。许多人饱受胃痛、胃炎甚至胃溃疡的折磨,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也随之而来。这正是忽视脾胃健康的恶果。
当下,回归传统饮食智慧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当以“脾胃论”为纲,重塑健康饮食习惯。增加蔬果摄入比例,保证每餐都有新鲜蔬菜与适量水果,它们富含的维生素与矿物质能助力脾胃正常运转;主食粗细搭配,全谷物食品取代部分精细米面,其中的膳食纤维可改善肠道环境,减轻脾胃负担;优质蛋白质来源多样化,鱼禽蛋奶及豆类制品合理分配于每日膳食中,满足身体需求又不加重消化压力。
从“脾胃论”出发的饮食健康之道,绝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种贯穿一生的生活态度。它提醒着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要关注身体的承受能力与内在需求。每一口食物的选择,每一次进食的节奏把控,都是对脾胃乃至整个身体健康的投资。唯有悉心呵护脾胃这一根本,才能让生命的根基稳固,使身体在岁月长河中保持蓬勃生机,尽享美食带来的不仅是口腹之欢,更是身心交融的健康愉悦。
(王亚飞 濮阳油田总医院 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