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肿瘤标志物升高=得了癌症?—— 走出癌症筛查的常见误区

2024-05-20 17: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其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往往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然而,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是:一旦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就等同于被诊断为癌症。这种观念不仅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恐慌,还可能影响后续的正确治疗与决策。本文旨在澄清这一误区,帮助公众理性看待肿瘤标志物的意义,走出癌症筛查的常见陷阱。

肿瘤标志物,顾名思义,是指在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可检测到的一些物质,它们可能与某些类型的肿瘤存在关联。这些物质包括蛋白质、酶、激素或其代谢产物等,有时确实会在癌症患者体内水平上升。但是,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非癌症所独有,多种非癌性疾病同样可以引起其数值的变化。例如,炎症、感染、良性肿瘤甚至是生理状态下的某些波动都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异常。

以常见的甲胎蛋白(AFP)为例,它是肝癌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但在孕妇体内也会自然升高,这是因为胎儿肝脏会产生这种蛋白质。同样,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虽然是前列腺癌的标志之一,但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良性病变也会造成其水平的上升。因此,单一的肿瘤标志物升高绝不能作为确诊癌症的唯一依据。

医学界强调的是综合评估的重要性。医生在解读肿瘤标志物结果时,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如CT、MRI)、病理活检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判断。比如,对于疑似肺癌的患者,除了查看血液中CEA(癌胚抗原)的水平外,还会安排胸部CT扫描,必要时通过穿刺取样进行组织学分析,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个体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人的基线水平和对疾病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些人天生就有较高的某项指标基础值,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在疾病早期仅有轻微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检查结果时保持冷静,避免过度解读单一指标带来的焦虑。

定期随访观察同样是管理策略的一部分。即使初次检测发现某项肿瘤标志物偏高,也不一定意味着立即采取行动。医生可能会建议一段时间后复查,以监测趋势变化,因为短暂的一过性升高可能并无临床意义。只有当指标持续显著增高,并伴随其他相关症状或检查结果支持时,才需要考虑进一步的干预措施。

生活方式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体内多种生化指标的水平,包括某些肿瘤标志物。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不仅有助于降低患癌风险,也可能使原本轻度升高的标志物回归正常范围。

总之,肿瘤标志物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但其价值在于与其他诊疗手段相结合使用,而非单独作为诊断依据。面对检测结果,我们应保持理性态度,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检查与评估。记住,知识的普及是为了消除恐惧,科学的筛查才能真正守护我们的健康。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真相,避免盲目担忧,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最佳方式。

(马海燕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