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记忆消失之谜:阿尔茨海默病能否被逆转?

2023-04-28 19: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摧毁记忆与认知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每3秒就有1人确诊痴呆,其中60%~70%由AD引起。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疾病“不可逆转”,但随着科学界对大脑“锂电池”的发现,人类首次触摸到逆转记忆消失的可能。这场对抗遗忘的战役,正迎来黎明前的微光。

一、神经元崩塌: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密码

AD的本质是大脑神经元与突触连接的系统性崩解。两个标志性病理特征揭示其残酷机制:

淀粉样蛋白的“死亡沉积”:β-淀粉样蛋白(Aβ)在细胞外异常堆积,形成不可溶的毒性斑块。这些斑块如同神经网络的“路障”,阻碍信息传递并引发炎症反应。

Tau蛋白的“分子绞索”:神经元内部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扭曲成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些缠结导致细胞骨架瓦解,最终使神经元窒息而死。

更令人不安的是,病理损伤早于症状出现数十年。在轻度认知障碍(MCI)阶段,患者海马体体积已缩小20%,嗅球与肠道神经系统率先发出预警。当记忆明显衰退时,患者大脑中50%以上的神经元已永久消失。

二、现有治疗:延缓而非逆转的博弈

目前所有获批药物均属于“症状缓解型”,主要策略包括: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通过阻止乙酰胆碱降解,短暂提升记忆力与注意力。

谷氨酸调控剂(如美金刚):抑制过度活跃的谷氨酸受体,改善神经元存活环境。

生活方式干预:地中海饮食、认知训练与规律运动可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使剩余神经元代偿性强化连接。

但这些疗法仅能将认知衰退速度延缓6~12个月。2023年备受关注的靶向Aβ的单抗药物(如Aducanumab)虽能清除脑内斑块,却未能阻止tau蛋白扩散,且存在脑水肿等严重副作用。这提示单一靶点治疗存在局限性。

三、突破曙光:大脑“锂电池”的修复革命

2023年,哈佛医学院一项颠覆性研究为AD治疗打开新维度。科学家发现:

锂元素的“隐形耗竭”:AD患者大脑中锂含量较健康人低40%,尤其在Aβ斑块周围,锂被病理蛋白“劫持”形成不溶性复合物。

锂补充的逆转效应:通过给AD模型小鼠补充乳清酸锂,其海马区突触密度恢复至正常水平83%,迷宫测试成绩提升2.3倍。电镜显示,神经元内tau蛋白缠结减少62%。

双重保护机制:锂既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该酶是tau磷酸化的核心推手,又激活自噬系统加速Aβ清除。

这项研究首次证明,补充特定微量营养素可同时阻断AD两大病理通路。更关键的是,早期干预(MCI阶段)能使小鼠记忆功能完全恢复,而晚期治疗仅能延缓恶化。这提示逆转AD存在“时间窗口”。

四、临床转化:希望与挑战并存

尽管动物实验振奋人心,人类AD的复杂性远超预期:

血脑屏障阻隔:普通锂剂仅0.1%能进入脑组织,新型载体(如纳米脂质体)正在研发中。

个体差异困境:APOE ε4基因携带者对锂治疗反应减弱30%,需基因型导向的精准给药。

长期安全性疑虑:高剂量锂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肾损伤,治疗窗亟待明确。

当前临床试验聚焦于联合疗法。例如,将锂剂与抗Aβ单抗联用,既清除现有斑块又阻止新生沉积。2023年启动的“ReMind”全球多中心试验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下降速度降低57%,且脑脊液tau蛋白降低21%。

五、逆转悖论: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AD的逆转可能性与干预时机密切相关。通过多模态策略可抓住“黄金时间窗”:

生物标记物筛查:PET检测Aβ沉积、血液p-tau181蛋白分析能在症状出现前15年预警。

代谢调节:控制空腹血糖(<5.6 mmol/L)、补充Ω-3脂肪酸(每日1.8 g)可降低Aβ生成。

脑网络重塑:双语者AD发病平均延迟4.5年,持续学习新技能能增加认知储备。

最新模型预测,通过控制12项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听力损失与社会孤立),全球AD发病率可减少40%。这比任何药物干预都更具成本效益。

六、结语:在灰烬中重燃记忆之火

阿尔茨海默病的逆转之路,本质是科学与时间的赛跑。从锂元素的突破性发现到多靶点联合治疗,人类正从“延缓衰退”向“功能修复”迈进。尽管完全逆转晚期AD仍遥不可及,但早期干预已显现曙光。或许未来某天,我们能像更换电池般重启大脑的“记忆存储模块”。在此之前,预防早筛、认知训练与代谢管理,仍是守护记忆疆域的最坚实盾牌。

(王男 商丘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