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胃镜没事却总胃痛?西医调节神经+中医疏肝和胃,标本兼治

2024-09-25 11: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生,我的胃镜报告明明显示正常,为什么还是天天胃痛?"这是消化科门诊最常见的困惑之一。当现代医学的"透视眼"——胃镜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时,我们或许需要跳出单纯解剖结构的框架,从神经调节与情志平衡的维度寻找答案。

一、胃的"神经敏感症":当器官记忆超越了结构损伤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约30%的慢性胃痛患者存在胃神经功能紊乱。这类患者的胃黏膜如同被安装了"敏感开关",在压力、情绪波动或饮食刺激下,即使没有溃疡或炎症,也会通过神经反射引发剧烈疼痛。这种"功能性胃痛"的典型特征包括:疼痛部位不固定、与进食无明确关联、常伴腹胀嗳气、夜间疼痛加重等。

神经影像学显示,长期精神压力会导致胃壁血管持续收缩,局部血流量减少40%以上。这种微循环障碍会激活痛觉神经末梢,形成"疼痛记忆"。就像被反复触碰的伤口会变得异常敏感,胃黏膜在持续神经刺激下也会产生过度反应。

二、西医的神经调适术:从药物到生物反馈的精准干预

针对神经源性胃痛,西医发展出多维度治疗方案。在药物层面,谷维素与维生素B1的联合应用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阻断"压力-疼痛"的恶性循环。对于伴发焦虑的患者,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能降低痛觉中枢的敏感性,临床数据显示可使疼痛频率降低65%。

生物反馈训练则借助仪器让患者直观感知自身生理信号,学习自主调控胃肠蠕动节律与肌肉紧张度,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康复的转变。这些精准干预手段相互配合,从不同层面修复神经功能,有效减轻胃痛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神经源性胃痛的治疗开辟多元路径,助力机体恢复内环境平衡与消化系统正常运作。

三、中医的情志胃病观:肝木克土的千年智慧

《黄帝内经》早有"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的记载,揭示了情志不畅与胃痛的深层关联。现代人面临的职场竞争、家庭矛盾等压力,在中医看来属于"肝气郁结"。这种郁结之气如同无形的手,紧紧揪住胃部,形成"肝气犯胃"的典型证候:疼痛随情绪波动加剧,伴见胸闷叹息、嗳气频作。

中医治疗讲究"疏肝和胃"双管齐下。柴胡疏肝散作为经典方剂,通过柴胡、香附疏解肝郁,配合白芍、甘草柔肝止痛,形成"刚柔并济"的配伍。对于长期情志抑郁者,加入合欢皮、夜交藤等安神之品,可打破"焦虑-疼痛-更焦虑"的怪圈。临床观察显示,该方剂对情绪相关性胃痛的有效率达82%。

四、标本兼治的整合方案:从神经重塑到脏腑调和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展现出独特优势。上午服用西药调节神经递质,下午进行针灸治疗,选取内关、公孙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穴位,可同时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配合中医情志疗法中的"以情胜情"法,让易怒患者练习书法平肝,使抑郁者参与合唱疏肝,形成"药物-针灸-心理"的三维干预。

饮食调养同样需要中西合璧。西医建议采用低FODMAP饮食(减少发酵性寡糖、双糖等产气食物),中医则推荐佛手玫瑰茶疏肝理气。将小米与陈皮同煮,既符合西医减少粗纤维刺激的建议,又发挥中医健脾和胃的功效。

这种整合治疗模式在3个月疗程后,可使78%的功能性胃痛患者疼痛评分下降50%以上。更重要的是,患者学会了通过深呼吸训练、正念饮食等自我调节方法,构建起长期的健康管理机制。

当胃镜报告显示正常时,或许正是身体发出的深层健康信号。通过西医的神经调节技术解除生理警报,借助中医的情志理论修复心理创伤,这种标本兼治的方法,正在为无数"查无实据"的胃痛患者打开康复之门。记住,真正的健康不仅是器官的无恙,更是身心的和谐共鸣。

(韩学平 安阳市汤阴县瓦岗镇岳营村卫生室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