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习惯不佳等因素,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据统计,我国约有近半数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它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不少患者长期受其困扰,尝试多种治疗方法却难以彻底治愈。而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上展现出明显优势,通过辨证施治实现标本兼治。
一、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中医虽无“慢性胃炎”的直接称谓,但依据其症状表现,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饮食不节:现代人生活忙碌,饮食常不规律,暴饮暴食、偏好生冷油腻和辛辣刺激食物等。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会直接损伤脾胃。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着“后天之本”的关键角色,负责食物的消化与营养吸收。一旦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失常,食物就无法正常消化,进而在胃内停滞,引发胃脘胀满、疼痛、嗳气等不适症状。
2. 情志失调: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中医理论里,肝主疏泄,能调节人体气机运行。肝气郁结时,无法正常疏泄,就会干扰脾胃的升降功能,致使脾胃不和,出现胃脘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等,也就是“肝胃不和”。
3.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或久病耗伤脾胃之气导致。脾胃虚弱时,运化功能减弱,食物不能充分消化,营养吸收受影响,患者会出现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而且脾胃虚弱者抵抗力差,更易受外邪侵犯,加重慢性胃炎病情。
二、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通过全面收集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判断所属证型,进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常见证型及治疗方法如下:
1. 肝胃不和型:主要症状为胃脘胀满疼痛,疼痛可连及两胁,情绪波动时疼痛加剧,常伴有嗳气、反酸、食欲不振。治疗原则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枳壳、芍药、甘草协同疏肝理气;川芎活血行气;香附理气止痛。通过调节肝脏疏泄功能,恢复脾胃正常气机,从而缓解胃脘疼痛等不适。
2. 脾胃虚弱型: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欢温暖和按压,食欲不佳,神疲乏力,大便溏薄。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原则,常用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可补气健脾,黄芪建中汤能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两方合用,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从根本上改善脾胃虚弱状况。
3. 脾胃湿热型:症状包括胃脘灼热疼痛、胀满不适、口苦口黏、食欲不振、小便色黄、大便不爽。治疗采用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之法,常用连朴饮加减。方中黄连、厚朴清热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半夏降逆和胃,芦根清热生津,共同清除脾胃湿热,恢复脾胃正常功能。
4. 胃阴不足型:主要表现为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为方法,常用益胃汤加减。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滋养胃阴,冰糖养阴和中,补充胃阴不足,缓解胃脘疼痛等症状。
三、中医特色辅助疗法
除中药治疗外,中医还有多种特色辅助疗法来治疗慢性胃炎:
1.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穴位有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中脘穴在胃脘部,是胃的募穴,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内关穴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公孙穴健脾益胃、通调冲脉。这些穴位相互配合,有效缓解慢性胃炎症状。
2. 推拿按摩:按摩胃脘部及相关穴位,如中脘、天枢、气海等,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消化功能,缓解胃脘疼痛、腹胀等不适。
3. 饮食与情志调节:中医强调饮食和情志调节在治疗中的重要性。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南瓜等。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可通过适当运动、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制定个性化方案,从根本上调理脏腑功能,实现标本兼治。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中医治疗不仅能有效缓解症状,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复发。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不妨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尝试中医治疗,让传统医学助力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