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导致的骨骼脆弱,使得老年人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易发生骨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有着独特的“标本兼治”理念和方法,旨在从根本上改善骨骼状况,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一、中医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认识
中医将骨质疏松性骨折归属于“骨痹”、“骨枯”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肾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两虚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则骨髓不充,骨骼失养;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骨骼无以滋养;气血两虚则筋脉失养,易于受伤。因此,中医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不仅关注骨折局部的修复,更重视调整全身脏腑功能,实现“标本兼治”。
二、中医“标本兼治”的策略
补肾益精,强筋壮骨
中医认为,肾主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肾精不足直接相关。因此,补肾益精是治疗的关键。常用药物如枸杞子、淫羊藿、补骨脂、杜仲等,具有补肾填精、强壮筋骨的功效。同时,通过食疗如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黑色食物,也有助于补肾养骨。
健脾和胃,生化气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骨骼失养。因此,健脾和胃,促进气血生化,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一环。常用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消食的作用。此外,合理搭配饮食,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也有助于气血的生成和骨骼的修复。
活血化瘀,促进愈合
骨折后,局部往往会出现血瘀症状,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中医治疗注重活血化瘀,通过药物如三七、红花、桃仁、丹参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肿吸收,促进骨折愈合。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法,也有助于疏通经络,缓解疼痛,促进功能恢复。
功能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强调“动静结合”,在骨折急性期以静养为主,但进入康复期后,应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加速骨折愈合。对于老年人而言,应选择低强度、低冲击力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二次损伤。
情志调节,心理支持
情志因素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年人骨折后,往往因疼痛、行动不便等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康复进程。因此,中医强调情志调节,通过心理疏导、音乐疗法、冥想等方式,帮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身心康复。
三、中医治疗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实现“标本兼治”。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疗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同时,中医治疗还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从根本上改善骨骼健康状况,降低骨折风险。
四、结语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健康问题,中医治疗以其独特的“标本兼治”理念和方法,为患者提供了全面的康复方案。通过补肾益精、健脾和胃、活血化瘀、功能锻炼和情志调节等综合措施,中医不仅促进了骨折的愈合,还改善了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提高了生活质量。未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中医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将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推广,为更多老年人带来健康福音。
(邢波 唐河县中医院 骨科二病区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