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药品过敏和副作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药品过敏,或称药物变态反应,是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剂量无关且难以预测,可能有严重后果。而药品副作用通常是在治疗中预期出现的轻微或可忍受的反应,这些反应可预测并与剂量相关。
一、药品过敏的定义与特点
药品过敏是免疫系统对药物异常反应的结果,常见于具有特定遗传或免疫特征的人群。药品过敏的特点包括:
与剂量无关:药品过敏的发生并不总是与药物的剂量成正比,有时即使是很小的剂量也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
难以预测:由于药品过敏涉及复杂的免疫反应,因此很难在用药前准确预测其是否会发生。
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虽然药品过敏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其后果往往非常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多样性:药品过敏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
二、药品副作用的定义与特点
药物副作用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效果或轻微、可忍受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通常是药物药理作用的直接体现,也是药物疗效的一部分。药物副作用的特点包括:
与剂量相关性: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往往与药物剂量成正比,即剂量越大,反应越明显。
可预测性:由于药物副作用是药物药理作用的直接体现,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发生。
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通常较高,但由于它们大多是轻微且可忍受的,因此死亡率相对较低。
可逆性:药物副作用在停药或调整剂量后通常会逐渐缓解或消失。
三、如何分辨药品过敏与药品副作用
- 用药史与潜伏期
用药史:判断药品过敏一定要有明确的用药史。如果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了不良反应,且之前未曾使用过该药物或类似结构的药物,则应高度怀疑药品过敏的可能性。
潜伏期:药品过敏在发生前常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多在4~20天内发生,重复用药则常在24小时内发生。药物的副作用通常在用药后不久显现,并且随着药物的持续使用,这些副作用往往会逐渐稳定或减轻。
- 症状与体征
皮疹与瘙痒:药品过敏常表现为皮疹和剧烈瘙痒,皮疹的形态可多种多样,如麻疹样红斑、荨麻疹、多形红斑等。在药品副作用中,出现皮疹的情况较为罕见,并且通常不会伴随有剧烈的瘙痒感。
全身症状:药品过敏可能引发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心悸、呼吸困难等。而药物的副作用通常仅限于其治疗效果或轻微的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严重程度:药品过敏的严重程度可轻可重,轻者表现为皮疹、瘙痒等局部症状;重者则可能引发全身皮肤剥脱、急性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反应。而药品的副作用通常是轻微且能够被忍受的。
- 停药后的反应
停药观察:如果怀疑患者出现了药品过敏,应立即停服可疑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停药后症状迅速缓解或消失,则很可能是药品过敏所致。药物的副作用在终止用药后可能会持续一段时期,缓慢得到缓解或消退。
- 辅助检查
皮肤试验:某些药物的过敏反应可用皮肤试验来测知,如青霉素等药物的过敏试验。但需要注意的是,皮肤试验的结果并不总是与临床实际反应相符。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对机体的影响。这些检查有助于鉴别药物过敏与药物副作用。。
四、预防与处理药品过敏
- 预防措施
避免滥用药物:在用药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确保用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
记录过敏史:曾经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应记录在病历首页醒目位置,避免再次使用。每次就诊时要主动告知医务人员药物过敏史。
严格皮试:用药前应严格做好皮试,尤其是易过敏的药物。皮试期间应配合医生做好按时观察。
注意交叉过敏:具有类似结构的药物常常发生交叉或完全交叉的过敏反应。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问题。
- 处理措施
立即停药:一旦怀疑患者出现了药品过敏,应立即停服可疑药物,并尽快联系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处理。
抗过敏治疗:对于轻度到中度的药品过敏反应,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或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来缓解症状。
重症监护: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患者需要立即被送往医院进行重症监护。在医院中,医生可能会使用肾上腺素、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物,并进行其他必要的支持性治疗。
教育与随访:患者在经历药品过敏反应后,应接受有关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过敏反应的教育。医生会提供详细的指导,并建议患者在未来的用药过程中更加谨慎。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以监测过敏反应的长期影响和身体恢复情况。
总结:通过以上预防和处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药品过敏的发生率,减轻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时,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也是确保用药安全的关键。患者应主动提供详细的用药史和过敏史,而医生则应根据这些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过敏的风险。
(王博 漯河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