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据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0%,其中女性高达51.6%,也就是说,65岁以上的女性每两个人就有一个骨质疏松。那么,骨质疏松为何看起来总是“偏爱”女性群体呢?今天一文带大家了解。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 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该疾病通常分为两类: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则可能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当骨质疏松病发时,患者会伴随骨骼疼痛、身高降低、驼背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骨折,尤其是脊椎和髋部的骨折,这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至于为什么女性群体比男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疾病,这主要源于女性体内雌性激素水平下降。一般来说,在女性进入50岁左右,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会显著下降,从而加速骨质疏松。雌激素对骨骼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能够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维持骨骼的正常代谢和骨量的稳定。然而,当雌激素水平下降时,这种平衡被打破。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弱,导致新骨形成的速度减慢;同时,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加速了旧骨的分解和骨量的流失。这种失衡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导致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
除此之外,由于先天生理特征和功能的不同,女性要承担生育的风险。而在生育和哺乳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钙质和营养物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恢复,就会导致骨量的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特别是生育子女过多或哺乳期过长的女性,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的问题。
除了以上不可抗力因素之外,造成女性骨质疏松高发的原因还和日常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主要可见于以下几种:
1.体力活动不足:很多女性的运动量较少,使得机械应力对骨骼刺激减少,成骨细胞受抑制而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导致骨质疏松症的概率大增。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骼肌量下降,活动减少就可形成肌少与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导致平衡能力和活动能力进一步下降,骨折风险增加。
2.过度减重:不少女性以瘦为美,尤其年轻女性,常常采取各种手段减重。体质量过低,此外,脂肪摄入减少会间接引起雌激素合成不足,继而引起和加重骨质疏松。因此现代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会更大。
3.缺少有效日晒:许多女性为了追求白皙的皮肤,一年四季涂抹防晒霜,而且还要戴墨镜、撑遮阳伞等避免无孔不入的“阳光”,使得与太阳亲密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体内活性维生素D合成不足,钙流失增加、肠钙吸收减少,骨量丢失,严重还可造成骨软化。
4.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少女性有偏食、挑食的情况存在,往往不能均衡地摄取营养,尤其是当摄入的蛋白质、奶制品、矿物质和维生素达不到需求量时,会直接影响体内钙质的吸收,使骨密度降低。
由此可见,对于骨质疏松这种疾病,只要我们生活中做好防护,定期体检,保护骨骼健康,还是相对可防可控的。例如: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的症状。
1、合理的饮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应该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可以通过食物或补充剂来摄取。此外,适量的蛋白质和磷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不要过量。
2、适量的运动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之一。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的生长和修复,增强骨密度和质量。适当的负重运动,如步行、跑步、跳跃等,可以帮助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3、对于高风险人群和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的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服用钙剂、维生素D、雌激素替代疗法或骨吸收抑制剂等药物。
(程坤 夏邑县人民医院 骨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