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王泽明:蛛网膜下腔出血:认识这一危险的脑血管疾病

2024-10-10 09: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指的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这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的疾病,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本文旨在深入科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知识,包括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75%~80%。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薄弱部分向外膨出形成的小囊袋,当血压突然升高或动脉瘤壁受到某种刺激时,容易破裂出血。此外,脑血管畸形(尤其是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颅内肿瘤、免疫性血管病、颅内感染性疾病、抗凝治疗后、妊娠并发症、颅内静脉系统血栓、脑梗死等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原因。虽然部分病例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上述因素为医生在寻找病因时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通常非常突然和剧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头痛: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突出的症状,患者常突然感到炸裂性或刀割样剧烈头痛,难以忍受,疼痛可向颈部、背部放射。这是由于血液刺激脑膜和颅内压增高所致。

2. 呕吐:呕吐常与头痛同时出现,多为喷射性呕吐。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

3. 意识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从嗜睡、昏睡至昏迷不等。意识障碍的程度与出血量、出血速度以及脑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

4. 脑膜刺激征:患者颈部肌肉僵硬,被动屈颈时阻力增加,这是脑膜刺激征的表现之一。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5. 眼底出血:由于颅内压增高影响眼底的血液循环,患者可能出现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等眼底出血症状。

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癫痫发作、失明、偏瘫、意识障碍甚至死亡等。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脑脊液检查。

1. 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2. 影像学检查: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脑池与蛛网膜下腔内的高密度征象。若CT检查未发现异常或没有条件进行CT检查时,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腰穿脑脊液检查作出诊断。脑脊液检查可发现脑脊液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等特点。

3. 病因影像学检查: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它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有无血管痉挛等。此外,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也是无创性的脑血管显影方法,但敏感性、准确性不如DSA。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两部分。

1. 内科治疗:主要包括绝对卧床(一般为4-6周)、止血(使用抗纤溶制剂)、降低血压(适当应用降压药)、降低颅内压(使用脱水剂)以及防治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并发症。

2. 外科治疗:经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时,应考虑手术治疗,目的是防止再出血的潜在危险。手术方式包括动脉瘤夹闭术、动脉瘤填塞术以及血管畸形切除术等。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改变维持正常血压水平可以降低出血风险。

2. 避免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导致血管收缩和痉挛,诱发或加重脑血管疾病。

3.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时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可能导致微小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突然进行剧烈活动。

4.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包括高血压或其他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因素。

5. 及时治疗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已经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及时进行介入或手术治疗以防止破裂出血。

六、结语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通过深入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患者而言,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健康人群而言,加强预防意识、定期体检以及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措施。

(王泽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一病区(5))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