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射频消融术虽然具有微创、高效的特点,但术后的护理同样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效果和手术的成功率。以下是关于肝脏射频消融术后护理的详细科普:
一、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多数患者对经皮穿刺射频治疗肝脏肿瘤这一技术缺乏认识,加之疾病本身带来的压力,患者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因此,术前护理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了解手术的基本原理、安全性和必要性,减轻其心理压力,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 术前准备: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B超和CT等,以确定肿瘤的部位和大小,评估肝功能状态。同时,应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改善凝血功能。术前6-8小时应禁食禁水,以保持胃肠道的清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皮肤和胃肠道准备:按常规手术皮肤的准备要求进行备皮,保持局部清洁。对于需要全身麻醉的患者,术前应进行清洁灌肠,以促进术后肠功能的恢复,并预防术后肝昏迷的发生。
二、术中护理
1. 保持合适的体位:根据肿瘤的部位,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固定体位,以保证穿刺部位的准确性。
2. 电极放置:在患者大腿外侧肌肉较丰富处放置两个回路垫(分散电极),使之平整牢固地紧贴于皮肤表面。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电极板粘贴情况,随时轻轻按压,防止因热传导导致局部皮肤烫伤。
3. 生命体征变化监护:术中应连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疼痛、胆心反射、恶心、呕吐等。
三、术后护理
1. 一般护理:患者回病房后,应采取去枕平卧休息6-12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12小时后可采取半卧位休息,如无异常,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常规低流量吸氧,以减少肝细胞的损伤,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同时,应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2. 穿刺点护理: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等情况,保持敷料干燥。如有渗出,应及时通知医生更换敷料,并观察记录渗出液的性质、数量以及有无腹胀、腹痛、腹水、肌紧张等,以了解周围脏器有无损伤。
3. 饮食护理:术后应禁食4-6小时,如无特别主诉,可开始进食。食物应从流质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宜少量多餐,逐渐增加。饮食宜清淡且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高热量、低脂肪,禁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4. 疼痛护理:消融术后患者多会出现穿刺部位的胀痛或钝痛感。对于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无需特殊处理,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如疼痛明显,影响患者情绪和状态,需采取药物止痛,并对患者进行解释,消除其不安和焦虑的情绪。
5. 发热护理:由于术后机体对坏死组织的吸收,容易导致发热。通常术后次日开始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无需特殊处理,3-5天可自行消退。护理上应嘱患者多饮水,及时更换汗湿衣物及床单,注意保暖,做好皮肤护理。如有高热者,应及时检查是否有感染,并给予物理降温或根据血象应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6. 肝功能异常护理:射频消融术会对肿瘤外围的正常肝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临床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术后应观察患者皮肤、巩膜的颜色,判断有无黄疸加重,监测转氨酶的指标,给予降酶药和利尿剂,适量补充白蛋白。同时,应嘱患者进食低脂、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饮食,多食水果,定期监测肝功能及各项生化指标。
7. 出血护理:术后出血与患者凝血功能不良、穿刺损伤大血管、电凝不完全等因素有关。术后应采用腹带加压包扎穿刺点,卧床休息24小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或血肿形成。监测血压情况,注意腹部体征变化,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物3-7天。如发现患者腹肌紧张,腹部隆起,有压痛及移动性浊音,提示腹腔内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四、出院指导
患者术后3天左右即可出院。出院时,应嘱患者注意生活规律,保持愉快心情,适当进行锻炼,但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冒。合理调节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低盐、高能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严禁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按医嘱使用保肝药物,定期复查,随时与医护人员联系。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腹痛等症状,应及时来院就诊。
五、结语
肝脏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为肝脏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术后的护理同样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效果和手术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其个体素质差异、肿瘤大小、数量、位置等,并根据所了解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术前心理干预、术中细致观察与护理、术后密切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保障手术治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