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也在发生改变。因此,消化系统患病的几率也在逐年上升,关注消化道疾病,已经成为我们的重中之重。今天,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让大家可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一、胃肠道疾病的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饮食不规律
大多数青年日常饮食不规律,一日三餐的食量和时间都不固定,时而暴饮暴食,时而忍饥挨饿。常常外出聚餐、吃夜宵和品尝各种美食,这容易导致过量进食和饮食不规律,给肠胃造成负担。
2、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也是肠胃问题的常见原因之一。肠道感染常常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在食用污染食物后可能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二、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有哪些?
1、胃食管反流:胃食管连接部位功能下降,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患者主要表现为反食、反酸,胸骨后区及上腹部烧灼样疼痛,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胸痛、吞咽困难、刺激性咳嗽、喘息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可引起食管粘膜炎症损害,引起反流性食管炎,部分患者导致食管狭窄引起进食梗阻。
2、胃炎: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包括糜烂性胃炎和出血性胃炎,慢性胃炎又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不典型。均可出现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上腹痛或者胀满感,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3、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为首要病因,其次为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大量饮酒,暴饮暴食,辛辣食物,以及危重疾病引起的应激性溃疡等,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主要表现为进食后腹痛,至下次进餐前缓解,再次进食时再次出现腹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表现为饥饿时和夜间上腹部疼痛,部分患者可放射至背部。疼痛的类型为钝疼、胀痛、烧灼样疼,均可伴随腹胀,嗳气,打嗝等。
4、胆道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30%的胆囊结石患者没有症状,注意规律饮食即可,但如果胆囊结石反复发作或合并胆囊炎,此时需要通过手术干预才能达到根治效果。
5、胰腺疾病:如急性、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多在有胆囊结石的基础上发病,在暴饮暴食或饮酒或外伤或高甘油三酯血症的诱因下,出现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腹胀或者体温升高等。部分慢性胰腺炎老年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上腹胀满、食欲下降等症状。
6、肠道疾病:如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病,慢性肠粘连,习惯性便秘等。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恩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心悸等,个别严重患者可能出现大量便血。
三、如何预防胃肠疾病?
1、健康饮食
●规律饮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
●饮食均衡:保证食物多样化,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物、蛋白质和低脂乳制品,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过期、添加剂过多的食品,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和加工,避免交叉污染。
2、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胃肠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增加胃肠疾病的风险。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维持胃肠正常的生理功能。
●减少压力:学会合理地释放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可以通过运动、看书、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3、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时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揉搓至少20秒。
●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厨房、餐具和冰箱,避免细菌滋生。
●避免共用餐具: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胃肠检查:对于有胃肠疾病家族史或长期服用药物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结肠镜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胃肠疾病。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胃肠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反酸、烧心等,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为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胃肠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参与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此外,还可以与亲朋好友分享健康知识,相互鼓励,形成良好的氛围。已经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勇敢战胜病魔。
(王文强 河南省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 消化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