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颅内肿瘤,也是比较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往往是首选方案,而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出现脑室出血、颅内压增高或急性脑积水等症状时,术后脑室内引流管的安置成为必要的急救措施。脑室引流管的主要功能是暂时缓解颅内压增高,帮助排除脑室内的血肿和不良代谢产物,从而改善脑脊液环境,预防脑积水的发生。然而,脑室引流管的护理至关重要,不当的护理可能会导致颅内感染、脑脊液循环受阻等严重并发症。
一、引流管的妥善固定与位置调整
妥善固定:在无菌操作下,将引流管及引流袋(瓶)妥善固定在床头,确保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到15厘米,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因为引流管的位置决定了引流效果和颅内压的稳定。
位置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应根据医嘱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而言,引流管的高度应位于患者的外耳道上方10到15厘米。如果引流液过于黏稠或偏少,可能需要适当降低引流管的位置。但需要注意的是,引流管的位置不能过低,否则会引起引流过度,导致颅内压过低;也不能过高,否则达不到引流效果。
二、引流速度与量的控制
控制引流速度:术后早期,引流袋应抬高,以缓慢引流。引流速度过快可能导致颅内压突然降低,引发脑室内出血或其他并发症。
限制引流量:每日的引流量应控制在500毫升以内。过多的引流可能会导致颅内压过低,不利于脑组织的恢复。同时,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情况,如果发现引流液中有大量血性液体,可能表示脑室内仍在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
三、引流液的观察与记录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与性质:正常脑脊液应为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到2天内,引流液可能呈血性,随后逐渐转为清亮。如果引流液持续呈血性,可能表示脑室内仍在出血;如果引流液浑浊,可能表示有感染。
记录引流液的情况:每次更换引流袋时,应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无菌操作与预防感染
无菌操作:在更换引流袋、调整引流管位置或进行其他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逆行感染。每次操作前后,应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预防感染:注意引流管接口部位的无菌和消毒,尤其是在更换引流袋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局部消毒。避免引流管接口部位的感染和细菌内流,以预防颅内感染。
五、保持引流通畅与防止受压
保持引流通畅:应密切观察引流管内是否有脑脊液不断流出,以及引流液的液面是否随着患者的呼吸、脉搏上下波动。这些现象表明引流是通畅的。如果引流管被小凝血块或破碎的脑组织阻塞,可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向外抽吸,切不可注入生理盐水,以免管内阻塞物充到脑室系统,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
防止受压:在搬动患者或为患者翻身时,应避免引流管受压或滑脱。如果引流管不慎滑脱或断裂,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紧急措施。
六、及时拔管与后续观察
及时拔管:引流一般不超过一周,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在拔管前,应先行CT检查,确认颅内情况稳定后,再实行夹闭24个小时,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如无异常,方可拔管。
后续观察:拔管后,应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颅内压情况。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就医。
七、患者的生活护理与康复指导
保持呼吸通畅: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呼吸不畅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如出现呼吸不畅,应及时采取呼吸机吸氧等方式改善。
合理饮食:患者应选择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生菜、菠菜、苹果等。这些食物营养价值丰富,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身体恢复。
多休息:术后患者应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质量,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复查,了解身体的恢复情况,避免术后产生并发症。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药物辅助治疗:术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某些药物,如呋塞米片、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以促进身体恢复,降低水肿,预防感染。
心理支持:术后患者可能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家人和朋友应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寇亚楠 郑州颐和医院 肿瘤内科)